四、精句精读

四、精句精读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因此,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原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页)

【注释】

[1]关于尤·茹科夫斯基《K.马克思及其著作〈资本论〉》一文的介绍,参加张静:《马克思与米海洛夫斯基关于俄国道路的对话》,《哲学动态》2017年第6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9页。

[3]弗·阿多拉茨基主编:《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490页。

[4]弗·阿多拉茨基主编:《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第527、535页。

[5]参见周凡:《在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间——对恩格斯与特卡乔夫论战的反思》(下),《学术研究》2015年第6期。

[6]《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马逸若等译校,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5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28页。

[9]参见马龙闪:《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超阶段”特色》,《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0]《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马逸若等译校,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1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2—70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马逸若等译校,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824页。

[14]《彼·特卡乔夫致弗·恩格斯的公开信》,张静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3期。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2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7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马逸若等译校,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