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基本思想

(一)《实践论》的基本思想

实践论有一个副标题,叫“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讨论知和行,知易行难、知先行后等一系列的思想。毛泽东是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谈中国的传统问题,是从认识论上来认识知和行的关系,其针对的是教条主义,是对党内的一个错误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揭示。它的整个逻辑框架包含四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一段到第五段,它着重论述认识的来源问题。第二个部分,是第六段到第二十段,它着重论述了认识的发展问题。第三个部分,是第二十一段到二十五段,主要是论述了真理问题。第四个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第二十六段,它是对整个全文的一个总结,是对人的认识运动规律进行了概括。

1.完整地论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实践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样一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世界,才能够认识事物,才能够解释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之后恩格斯提出了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再之后,列宁他提出了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这是对实践的一个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的一个扩充。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揭示了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实质内容。在《实践论》之前,许多研究者虽然都把科学实验看作一种实践形式,但都没有把它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同等看待。毛泽东看到了科学实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看了科学技术的绝大作用。到1963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之一。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毛泽东在1937年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还是很了不起的。

2.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结构,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体现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反对旧唯物论,坚持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认识也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详细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作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认识过程概况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7]但是他们都没有对这个过程加以具体论述。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根据列宁的思想,将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丰富经验对这一过程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实践论》说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认识开始于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反对教条主义;认识有待深化,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反对经验论。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4.阐明了认识的无限性,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揭露了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贯穿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反对它们之间的任何割裂和脱离。他说:“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还谈到对真理的认识问题。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者都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8]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