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1.理论价值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在财富、工资、分配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批判和剖析,并阐释了自己的相关经济观点。在财富源泉的问题上,《哥达纲领批判》中精辟地回答了到底谁养活谁的问题,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本质,用唯物史观原理使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回归了本位。
《哥达纲领批判》还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向世人公告,只要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财富和税收的不平等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工人的工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而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推翻不合理的劳资关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世代的努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曾涉及分配问题,这些著作对生产决定分配原则、社会总产品分配思想和按劳分配都有过一定的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这些理论,并全面系统化地论述了有关分配的一系列问题和研究分配问题的方法论,特别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系统阐述和对按需分配的构想以及分配公平思想,都超越了马克思以往的著作,至此,系统的马克思分配理论形成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拉萨尔“不折不扣劳动所得”的批判,提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采取“按劳取酬”,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分配的模式。对于我们当前正确认识我国分配制度的本质,积极探寻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和解决收入差距较大问题的路径有着深刻的启示。
2.实践价值
第一,坚持客观看待经济社会中的财富生成。马克思在评价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时,既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充满罪恶的“血与火”的历史,也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贡献。当前,我国仍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理性地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生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财富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诚然,劳动是财富产生的源泉之一,但缺少了资本条件,劳动就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否则不仅会影响到当代人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代际之间和谐发展。因此,要正视财富生产中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按照各自的贡献度来分配它们共同创造出的财富,合理确定它们之间的应得比例。
第二,努力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比例。“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21],那么,当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个足以消灭它们的阶段时,即使“社会主义(也)不能消除自然本身造成的贫困,而只能使它普遍化,使它同时分布在社会的整个表面上!”[22]认识到收入分配中造成不平等的这种“隐蔽形式”背后的关键,才是马克思所真正关心的实质问题。因此,我们在关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同时,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在基础性行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中引入民营经济的补充作用,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共同繁荣,打破了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的小群体性分配倾向,以提高分配的公平性。
第三,改革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在不断建立完善包括社会慈善救助在内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及保障体系。努力打造一种涵盖公民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民生和权利方面的动态的保障体系。另外,新时期以来我们还在连年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政倾斜力度,在当前我国户籍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投入了大量财政支出,通过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措施来缩小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乡村实现了从旧貌到新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