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原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4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5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6—2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2页。
[5]陈先达:《陈先达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45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9页。
[7]杨耕:《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15]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