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价值

(二)当代价值

《南方谈话》不仅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于中国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也作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用《南方谈话》审视今天的中国,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加强党的建设等社会主义事业还任重道远。重温南方谈话,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有诸多启示。

第一,《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论述,对于当下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价值。邓小平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邓小平这一论断,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高度,揭示了当今时代仍然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本质,不仅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下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仍具有重要价值。时至今日,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卷土重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如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干涉我国内政;扶植意见领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来煽动群众等等,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潮流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意识形态斗争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南方谈话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如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保持意识形态定力,最根本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第二,《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当下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今天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同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解答好这一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对邓小平最好的告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是新时期对共同富裕重要思想的新论断,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原则,它指引中国人民从实现温饱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开展“一脱贫三促进六覆盖”[3],各地各部门也在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为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第三,《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论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本指针。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根本任务,而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依靠改革,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从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根据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今天,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逐渐凸显,改革任务分外艰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攻克体制机制上的痼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而当下正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科学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正是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体现出邓小平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为当下把握战略全局、实现战略突破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站在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讲道:“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之下,邓小平同志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已根深蒂固地落实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构想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南海问题上,赞成并倡导“双轨制”,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等等。这些战略举措正是对邓小平“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继承和提升,是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