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代意义

(二)时代意义

1.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国家消亡是一个逐渐发展的长期过程,既要看到国家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难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从国家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民主建设和管理国家的问题,强调关于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制度建设坚持专政和民主的统一,强调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能动性和自觉性。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管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逐步深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和机构。正如列宁所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当所有人都学会管理社会生活的时候,对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就由必须遵守变成习惯遵守了。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列宁将国家制度建设和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造就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进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治理国家方面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突出从制度建设的高度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着力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3]概括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24]这是我国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时代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共产主义阶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3.为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实践资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提供强大动力和基本遵循。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用立体的视野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这一宏伟的命题,也引用恩格斯的论述谈到了社会革命问题。列宁谈到了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革命的两个“终于发现”,“公社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形式”,“公社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和‘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不仅实现经济上的解放,而且要实现根本的政治解放。无产阶级不仅要进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还要进行社会革命。列宁引用了恩格斯在《住宅问题》一文中的思想来说明社会革命问题。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仅仅靠供求关系在经济上的逐渐均衡是很难解决住宅问题的,要靠社会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社会革命解决城乡对立的问题。

新时代我们要进行的伟大的自我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是一种新型革命:是一场自我革除弊端、自我净化的革命;是一种增量增速发展,凤凰涅槃式的自我革新;是一种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5]这种“自我修复能力”将是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