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经济思想

(一)《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经济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中涉及的经济思想较多,系统分析《哥达纲领批判》中涵盖的经济思想内涵,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观”,重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地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先针对《哥达纲领》中完全没有谈到社会财富的创造是有条件的,也没有谈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问题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盲目评价“劳动”和“社会”是不正确的,他批判了纲领草案中对社会资料所有制以及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等问题的回避,认为纲领草案中针对社会、劳动等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实际上是毫无根据的空中楼阁。纲领草案中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3]而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使用价值的确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之一,但是某种产品的产生,光有使用价值还不行,还必须以自然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将生产资料和人整合起来,才能够生产出使用价值,这才是财富以及文化的真正的来源。只有这时,“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4]而针对这一问题,在纲领草案中却直接采用了回避的态度,直接回避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并且也同样直接无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资本的所有者对于工人阶级的巨大剥削,只是空泛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种提法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对工人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基础之上”[5]这个问题的漠视。而为了批判这种空谈的问题,马克思还进一步提出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方面,只有以社会的劳动才能够创造财产和文化。在这里马克思重点强调了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先决条件必须是社会性的劳动。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单人完成的行为,而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物质基础上、通过团体协作的方式完成的劳动。所以,劳动必然始终是社会的劳动,生产资料必须是公有的,而也同样只有社会的劳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出使用价值,也就是纲领中所强调的“财富”。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自然力即认定劳动力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有得到资本家的雇用才能进行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基本矛盾将不断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通过和平的手段加以调和,而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无产阶级的统治已经有了其物质基础,无产阶级有能力也有必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掌握生产资料,让社会性的劳动真正的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而纲领草案中空泛地谈那些劳动、社会之类的问题,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批判拉萨尔小资产阶级的分配观点,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及未来社会分配原则。马克思还批判了《哥达纲领》草案中为了迎合拉萨尔派而写入的小资产阶级分配观点,并用较为激烈的语言,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基本原则。

《哥达纲领》草案中将“劳动所得”这个非常不清晰、不明朗的用语解读为劳动产品,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将纲领草案中所提出的集体劳动等同于社会总产品。而社会总产品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其中涵盖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部分的内容。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其根本内容就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以必要的积累为前提。那么,进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之前,就需要扣除各项组成部分的费用,从而为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些扣除从根本上来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所在,而只有剩余部分,才能够纳入消费环节。关于扣除的费用分三部分:“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6]。其中第一部分是用来支撑简单再生产的需要;第二部分是用于积累和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循环;第三部分是用于应对突发事故的。显然第二部要维持必须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社会总产品根据规定做了各种扣除之后,余下的部分方能用于消费的分配。但是在个人获得分配之前,还必须做公共消费部分的扣除,即: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虽然这些扣除从本质上来说和社会生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国家功能的正常运行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在经过两次扣除之后,社会总产品中剩下的部分才能够用于分配。这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有折有扣的了”。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作为个人,其劳动所得将会按照某些预先设定的规则被扣除,但是劳动者本身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又将会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社会所提供的集体福利,也就是说被扣除的部分,最终转换了另外一种形式而归属于劳动者所有。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第一阶段,后来列宁把它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或直接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7]具体来说,就是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而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可以完全地享受自身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并且以平等的身份成为社会的主人。但是这仍然属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间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异。不仅生产力水平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也尚未实现。除此之外,人们的思想觉悟以及社会总产品的供给水平,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所给予社会的。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8]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在提出了按劳分配具体的形式之后,马克思还对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以及其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的论述。马克思在关于分配问题的论述中重点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所执行的按劳分配,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完善潜力,并不是人类最为理想、最为优越的分配制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动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9]

从马克思关于分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按需分配,才能够将事实上的不平等真正意义上的从分配过程中消除掉。所以,按劳分配虽说是分配制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但却只能给我们提供分配机会的均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不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3.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捍卫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层次对拉萨尔所提出的“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判,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马克思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马克思认为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没有客观依据。拉萨尔仅依靠主观臆断就提出了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的论断,实际上是将资本主义工作现象当作了理所应当的客观规律,并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然的规律。而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抗争和革命,显然不可能将资本主义的工资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否则这些抗争和革命就失去了固有的意义。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拉萨尔所提出的铁的工资规律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即使废除雇佣劳动一百次,这个规律也同样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所以,我们废除某一个规律,必然是以承认其存在为前提的。而拉萨尔的这种提法,实际上是想掩人耳目地维护反动阶级利益。

拉萨尔实际上是根据马尔萨斯人口论而提出的“铁的工资规律”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对资产阶级剥削真相的掩饰行为。在拉萨尔针对工资变化的解释中,直接引入了人口绝对数的观点,从而得出人口自然繁殖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的论断,并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通过人的努力而加以改变。同时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失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人口的数量过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这一论断无疑是非常荒谬的。在《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中,恩格斯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谬论进行了批判。他以《资本论》中的论述来解释:工资的调节机制是由非常烦琐的规律决定的。而劳动力价值的变化是导致工资水平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工资水平还直接受到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时间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是否有足够的产业后备军,物价水平等因素都将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波动。因而,工资水平“随着情况的不同,时而这个规律占优势,时而那个规律占优势,所以它们绝对不是铁的,反而是很有弹性的”。[10]

在拉萨尔的纲领中,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奋斗目标,是令人感到恼火的历史的倒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角度,对“铁的工资规律”加以反驳和批判。“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11]工人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收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交换的绝不是其劳动,而是劳动力本身。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巨大价值,为资本家所拥有。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工资的本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而这也同样直接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工人阶级努力劳动却始终贫困的根源。而在纲领草案中的提法,尤其是“铁的工资规律”实际上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