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条)
第一条是《提纲》的总纲,它从总体上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总纲贯穿于其后各条之中。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源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是像照镜子一样,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机械的、消极的反映,也就是“直观”。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包括、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所谓“对象、现实、感性”是借用费尔巴哈的用语,在费尔巴哈那里,三者都是指客观的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这里提到的“客体”也是指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即同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客观存在,仅仅是人的直观对象。所谓“感性的人的活动”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认识,形成主观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主导作用;进入实践范围、成为实践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是客体。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只是把人看成是直观者而不是实践的主体,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的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因此,他们不能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人的认识和人自身、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知道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有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意义。这样看来,旧唯物主义固然有诸多缺点,如直观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但其中最根本的是直观性,即不了解“实践”的能动性及其意义。所以,马克思说“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直观性,也带来了它在认识论上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因为如果人们对客体只能“直观”,认识本身就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上升和发展,人们也不可能达到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时,由于不知道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旧唯物主义者就把周围的感性世界视为“从来如此”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人类世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因此也就不能理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是说,与旧唯物主义者相反的是,唯心主义者看到了、肯定了人们主观能动活动的意义,但他们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了思维、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这实质上也是由于唯心主义者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为脱离实践、脱离客观世界的绝对的精神实体,甚至把这种绝对化的主观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原,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既不属于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也不属于抽象的精神本体论,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自己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2]。
3.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偏差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客体”是指黑格尔哲学中先于一切而独立自存的最高精神实体“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以这种思想客体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哲学研究最应当关注的是自然和人这样“感性客体”,他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3]然而,费尔巴哈并不知道他所说的感性客体属于人的实践对象,而实践活动恰恰是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通过对客体的能动改造而确证和显示出主体性。当费尔巴哈力图用感性客体取代黑格尔的思想客体时,他把人的主体活动的能动性也一同否定了。
费尔巴哈也使用“实践”概念,但他对于“实践”的理解是褊狭的和混乱的,有时他把实践看作饮食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有时理解为经商谋利等活动,而不懂得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过程,不懂得这种实践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因而他竭力地抬高理论活动的地位和意义,认为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高尚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