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四、精句精读

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

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于这一类。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和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不废除一切等级的即个人的特权,而且起初在私法方面,后来逐渐在公法方面实施了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从那时以来并且由于那个缘故,平等权利在口头上是被承认了。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所关心的,是使绝大多数权利平等的人仅有最必需的东西来勉强维持生活,所以资本主义对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有,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一些。

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这种同情是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原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9—265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9—25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7—258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6页。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

[2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002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