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外部原因,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当时,马克思号召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他本人在1864年协助组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在社会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争论中,这个组织分崩离析。“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他们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劳动群众坚定革命意志,来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领导人列宁提出异议,他认为经济上落后的俄国,工业化程度很低,战争产生的需求会削弱政府,这将使坚定的工人群体有机会进行革命并摧毁资本主义,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国家与革命》的写作是恢复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其次,《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内部原因是当时是俄国劳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和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凸显。俄国被专制统治者沙皇统治,1905年尼古拉二世被迫允许议会(杜马)开始运作,但杜马不控制政府。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大臣急于赶上西欧,所以俄国的有限工业化得到了政府的鼓励。新的重工业集中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当列强于1914年8月开战时,俄国站在法国和英国一边,对抗德国和奥地利。随后在战争对人力物力提出巨大需求的压力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个崩溃的国家。1917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工厂接连出现罢工、士兵起义。工人和士兵组成了议会——即苏维埃——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沙皇退位,组建了一个临时政府,并计划进行立宪会议的选举,以制定宪法。这个政府打算继续参与一战,但是自他们执政以来,叛变和逃亡迅速增加,农民扔掉他们的武器回家了。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Bolsheviks,多数)掌握了工农兵代表的苏维埃,1917年11月,列宁组织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关闭制宪会议,赋予自己独立的权力,无偿没收企业和财产。列宁的口号“和平、面包和土地”深得人心——这意味着战争将会结束,食品更加丰富,还能拥有农田。[1]为了从理论上教育和武装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2]列宁为更好地指导俄国革命实践,使无产阶级真正的从资本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迫切需要总结革命经验,告诉无产阶级应当如何摆脱帝国主义、摧毁资本主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