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

(二)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

《宣言》正文开篇即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1](恩格斯后来补充说,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接着分析了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所经历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进而指出,“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12]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一定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外在表现,每一历史时代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和代表旧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发展为以取得政权为核心目标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尽管过程可能曲折复杂,但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得到革命改造,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旧的,旧的阶级矛盾也为新的所代替。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正如马克思在1847年所写的《哲学的贫困》中所阐述的那样——“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13]

《宣言》接着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而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而且,与以前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不同,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4]。他们之间的斗争将推动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将贯穿资产阶级社会始终。

《宣言》所阐述的阶级斗争理论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现社会规律的一条“指导性线索”(列宁语),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理论,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阶级斗争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先发明的。在他们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已经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但他们没有科学地揭示阶级的起源和本质,只是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针对这种阶级局限性,马克思在1852年《致约瑟夫·魏德曼》的信中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5]。这样,马克思就将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阶级斗争理论彻底化因而也完善化了。

第二,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是统治阶级,判断有产还是无产的标准主要是指生产资料,而不是指财产,不能将阶级简单地理解为富人与穷人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