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准的路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王前程在河南农村长大,小时候,长辈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会回答当兵或者当医生。他学医的初衷很朴实,就是希望家人朋友生病时能有办法,能帮忙看看。
2007年,本科毕业的王前程成为一名血液科大夫。血液科大部分患者是小孩儿,且大都是重症患者,工作了一个月,王前程发现这些孩子的结局往往比较悲剧: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治疗,最终还是回天乏术,落得个人财两空。“我接受不了。感觉自己学医治病救人没有帮到别人。”一般定下科室后要待上至少半年到一年才能出去,但他只在血液科待了短短的一个月就申请去其他科室轮转。
轮转过程中,王前程发现心脏科病人预后通常不错,短时间内能挽救病人生命,很有成就感。起初他想去心外,外科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可惜心外的主任觉得王前程的性格不太适合当外科大夫,后来折中,他成了能做手术的心内科医生。
王前程主要做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手术是微创手术,通常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将导管沿桡动脉或股动脉路径送至狭窄的冠状动脉口,然后沿导管送入导丝,再沿导丝送入球囊扩张后进行支架植入等等一系列操作。用王前程的话说,“病人躺着进手术室,做完手术回到病房马上能跑了。”虽然提前知道这些,亲眼看见病人自己举着点滴走出手术室的时候我还是吃了一惊。
培养一个优秀的心内科手术大夫的周期很长。做手术需要一定天赋,更需要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很多人怕苦、怕累,不愿意跟老师配台做高难手术,看到要做CTO(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他们就到楼下溜达去了,我上台了他们才回来。”王前程不生气,也不认为这是不公平,“人不能怕吃亏,吃亏是一种资源的储备。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2015年,得到认可的王前程被派到外院做手术。就这样,他到了广州,碰到了现在的导师。手术对于王前程来说不是个问题,从2012年5月在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开始做PCI至今,王前程已经做了4000多例PCI手术。“我敢说全国我这个年龄段的医生里,我做导管的技术是数一数二的。”王前程有这个自信。但科研不是他的强项,他想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否南下读博是个异常艰难的决定。好在有家里人的支持,2016年王前程成为某医科大学所属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大量的实践造就了王前程过硬的技术,连他导师都对病人说:“让王大夫给你做,他做得好,用的东西少,能给你省不少钱。”王前程的性格是有点儿较真儿的那种,做手术更是追求完美,“我能干的事儿一定要干到最好”。有时候为了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他不惜让领导下不来台。有回师弟操作不够规范,领导认为可以继续手术,王前程当场就把领导怼了。“他(师弟)叫我一声王哥,我就得对他负责。出了问题肯定找他,我得保证他的安全。”
谈及对以后的规划,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只能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