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口饭吃
时光倒退回六十年多年前,那个时候,广东的经济资源主要集中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区域。而远离珠三角的粤东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供养自己的孩子上学。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受过点教育的人都会被当地人看作是非常罕见的大知识分子。谁要是能够读到初中毕业,则会被称为“秀才”。
幸运的是,林铭就在这个行列。但是,作为一名对知识有着强烈渴望的青年,他深知家里穷,供养他读到这个阶段已实属不易。而且到了这个年龄,周围的男孩子都开始背负起赚钱养家的任务。因此,初中毕业以后,他也不敢奢望能够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只能选择出来寻找工作。
然而,在这个人多地少的小县城里,物资极其匮乏,绝大多数人一穷二白,勉强靠着自家的粮票过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城里的工作岗位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血气方刚的林铭空在寻找工作的道路上四处碰壁。郁闷的他想到不能挣钱补贴家用,心头又平添了几分愧疚。
1956年,在家里无所事事的他决定要到当时遥远的省会去闯一闯,以期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的工作。于是这年夏天,他带着刚许下婚约的妻子,搭乘客车前往珠三角,到一个未知的城市。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解放牌汽车,只有从苏联进口的嘎斯车。这种车型名义上说是客车,其实条件远远不如比现在的大巴车,那仅仅是一辆外表象征性地包裹着一块油布的货车。载客功能则来源于货舱中间零零散散摆放着的几把小椅子。两口子只能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感受着汽车在崎岖的泥巴小路上行进的颠簸感,在一路上不断吹来的风沙中睁不开眼。
“第一天晚上在惠阳过夜,”他回忆道,“那个油布根本就没有挡风的作用。晚上到小旅舍的时候,我们俩发现全身上下都被路上扬起的泥土灰尘覆盖得满满当当,衣服似乎变了个颜色,而且真是累得不行。”
而第二天,他们俩还要早早起床,坐着江上的轮渡船,继续波折的旅程。揭阳到广州两地直线距离为三百多公里,放到今天仅需要四个小时车程,而在当时却整整花费了夫妻二人两天两夜的时间。直到接近凌晨的时候,他们才到达芳村,找了个地方安顿了下来。
还没来得及熟悉广州这座城市,林铭就通过报纸了解到广州水利局向社会发布的招聘公告。很快,他就成了水利局大家庭中的一员。
大雨天,是珠三角人民在那个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年代的最大敌人。由于地形的原因,珠江江面往往只比江岸略低几米,最接近处甚至只有几十厘米。当大雨滂沱之时,陆地缺乏大堤保护,岸边很容易遭到江水暴涨的猛烈冲击。一旦珠江水位上涨,整个广州城区将暴露在洪水的侵袭中。
在这种情况下,水库成了调节城市水量的最好方式。林铭最初在水利局内部机械总站中进行水库的排灌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通过观测水库周边的水位情况。当水位高于警戒线时,利用当时的排灌系统,将江水吸入水库体系中;反之,在江水水位过低时,即可将水库中的水排入江水体系,实现珠江正常的水位。
到后来,他开始在水利局的指示下,到达珠三角各县市进行实地调查,并协助当地水利局进行水库建设。
“当时我参与了广东省三四个大型水库的建设。”林铭轻描淡写地描述着,似乎这只是举手之劳。但在那个经验缺乏、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的年代,非常不易。
从林铭保存多年的家庭开销账单中可以看出,当年几乎每一分钱都被两口子掰成了两半来过日子。“虽然生活还是很艰难,但起码我可以每个月都给家里的母亲寄钱了。”林铭说。
家住芳村的他在那个生活拮据而且没有什么娱乐方式的年代里,保持着每周日陪着妻子去海珠广场散步的习惯。他们先到黄沙乘坐小艇,再步行到爱群大厦或者南方大厦,慢慢散步,一路随便捎点东西回家,就成了两口子所有的娱乐方式。
后来,热爱文学的他又利用工作之余在中山大学函授学校学习了两年的汉语言专业。在此之后,写文章、写报告信手拈来,成了他的爱好与技能。
林铭觉得,这样的生活虽然稍显单调,但已经足以维持日常生活,倘若这种状态能够维持下去,安安稳稳度过一辈子,就足以让他觉得心安了。然而,一纸调动令却让他再一次迈开了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