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一角

缺失的一角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文慧如的父亲文蔚如决定前往泰国。此时的文慧如作为家中老大也仅有8岁,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小她五岁和将近八岁。虽然当时还不懂事,且距今已经七十多年了,但提起突然分别的那天,文慧如仍然记忆犹新。“我要去番外了,你弟弟还小,你比较大,你要多帮你姑(母亲)。父亲说了这么一句,就走了。”靠着双腿走了八个小时,乘了七天船,文蔚如终于抵达泰国。而当时的文慧如还不懂父亲所说的“过番”的意思,在母亲洗衣服回来后,只不明所以地转述母亲:“姑,我爸说他要去过番了,让我要多帮你的忙。”母亲闻之一愣,号啕大哭。

在泰国待了一年之后,父亲写信让母亲前往泰国,并计划文慧如姐弟也过去团聚。母亲走后,三姐弟到外婆家生活了近一年。

母亲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去到泰国之后却只能依靠父亲在强民中学(潮汕人成立的中学)教书和在大和报社写文章所挣得的收入生活,无法补贴家中,相比在凤凰墟做生意时的收入差距很大。作为一个“厉害”的女人,文慧如的母亲不愿意留在泰国,在呆了10个月之后,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回国,重新支起铺子做起生意,开了一家缝衣铺。从此一家人在凤凰墟里互相扶持。

文慧如的母亲于1948年回国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因当时并未与泰国建交,父亲无法再回国。就这样在懵懂之间文慧如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三十八年,直到记忆几近消失才得以相见。

与多数缺失父亲的家庭不同,文慧如家里并不因此经济紧张。父亲在家时,文家可称得上小富,生活较大部分人来说十分优越,常常能够接济乡人。而父亲走后,在母亲的一手好算盘之下,养活一家子算得上绰绰有余。此外,父亲在海外还会定期寄钱回家,因此,父亲的离开并未给文慧如一家带来经济压力,顶多只是生活从优渥变为了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