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已定
乡村学校的孩子们都是翻山越岭到学校来上课,山路一般都比较陡峭。下雨天更是危险,年纪较大的孩子也会满脚泥泞,年岁较小的学生来上学更是辛苦,起早贪黑地赶到学校。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是孩子们几乎没有缺勤的记录。
孩子们求知若渴,尽管学习环境不尽如人意,有些连教材都没有,但孩子们仍然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那令我十分动容,这些孩子们都渴望着知识,他们深知学习机会的不易,于是更加努力。我没有什么能做的,只有从工资里拿出一点钱给他们买教材。”他曾经去过一些与他同村的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居住的房屋与自己家的土屋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差。不过大多数父母还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赖德富有些惭愧,“我之前一直远离家人,在异地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能够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可是在我当上教师后,看着那些孩子,我才产生了一种深深地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悔恨。”他的神情带有一丝遗憾。
赖德富的新工作虽谈不上忙碌,但他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强的责任心,经常询问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对于他们的学习状态十分关注,也带着他们锻炼身体。工作之余,就是帮忙干家里的农活,“妻子知道我总是拿工资的一部分给学生们买书或是其他东西,我们也深知家庭生活的不易,不过她却从未责备我,并且对我的这种行为表示支持,我何其有幸。”
这所乡村小学也有些转变,年轻老师们来来去去,只有他和校长一直坚守在这里。回忆起那位比他更加尽责的校长,“校长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我刚刚到那所学校时,他勉励我努力适应学校的生活,对于较差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他不以为然,他说:‘我们虽然在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上比不上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怀有更大的教学热情,给予学生们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努力前进的方向。’校长的这一番话极大地鼓舞了我。”在2004年初,校长即将退休。在临别之时,他鼓励赖德富要坚持做一个教育工作者。但之后却迟迟没有继任的校长,这令老师们感到惶恐,不出意料的是在2004年的学年结束时,这所学校被关闭了。
主管部门决定让初中部的孩子到城里更好的初中就学,而小学的学生们也可以选择到另外的乡村小学或城里小学就读。学生被安顿好以后,就是老师们的安置工作。因为老师的数量很少,所以被调到了另外一个村的村小学里任教。赖德富因为教龄较长,主管部门询问他是否要到城里的小学教书,他毅然地拒绝了。他解释道:“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早就适应了这种乡村教师的生活,让我到城里教书,反而感到不自在,乡村小学让我感到更加亲切,其中说不定有我在原来学校教的学生。”不无意外,他在那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听到他们亲切地喊着“赖老师”,他十分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