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里的摆渡人

浪潮里的摆渡人

今年是王玮玮创业的第五年。

这是他不知第几次从地板上醒来。一年来,他已经养成了不睡床的习惯。

木讷寡言,这是幼年时王玮玮留给多数人的印象。父亲是聋哑学校的校长,母亲在一家纺织厂做女工。7岁那年,为帮班里一位白血病的同学募捐,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块钱。当时,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得知父亲将捐款要回后,王玮伤心的大哭起来。他对不能帮助有困难的人而感到无助,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做一番事业,让自己可以有能力去帮助他人。

在读了一本关于中关村创业潮的书后,王玮玮了解到了张朝阳等人的创业故事,他第一次感到“互联网”可以作为承托自己理想的载体。于是,高中毕业的王玮玮不顾家人的反对,怀着一腔热血将志愿填满了北京的学校。最终,他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

中国的互联网1.0时代在1997年开启。当时,北京的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的“硅谷”。拥有创业土壤的首都,吸引了大批怀有创业理想的年轻人。到北京的第二天,王玮玮就跟随北京本地的同学去中关村进行“考察”。但理想中创业的迦南地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好像没什么创业公司,就是卖电脑的。”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想创业的心,他开始自学电脑,研究计算机领域的技术。

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影响还在延续,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全国进入了互联网的冬天。王玮玮知道自己缺乏资金和工作经验,于是他选择先找一份工作,积累经验。在过关斩将后,他成功进入索尼公司,从事嵌入式开发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拼搏,他在鸟巢附近置办了一套房产,娶了个本地姑娘,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稳定的生活,让王玮玮感到安逸而快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还是总惦记着怎么创业,心安稳不下来。”

这时的互联网已进入了2.0时代。博客、微博等平台逐渐流行,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开始挂钩。王玮玮认为自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预测到未来移动互联网可能会是3.0时代的热点,于是开始了创业的准备。

互联网将时代搅得风起云涌,无数充满诱惑的机遇被抛出,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能够抓住,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的朋友就始终走在创业的路上。2008年,手游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便看准了这一领域。但融完资后,他没有投到热门的研发领域,而是投资了运营,最后也没有产生效益,以失败告终。身边朋友失败的创业案例,让王玮玮看到了这一行业中的风浪。他仔细思考着如何才能在这股浪潮中得以规避风险、脱颖而出。

2012年,他受朋友引见,遇到了慈善家石先生,并接触到了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慈善组织。石先生在世界各地投资学校和医院,最近想要投资一项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并借此来传播自己的慈善思想。在与石先生的交谈中,王玮玮第一次觉得遇到了认可他伟大事业的人。理想第一次受到撞击,迸发出了炽烈的火花。王玮玮感到自己心头的一团火焰燃起来了,多年的创业梦想终于有了施展之地。再加上预测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会十分有潜力,他决定与石先生合作,利用精通的技术创造出这样一个思想传播机器,给自己的文化一个传播的媒介。

就这样,他准备南下深圳。临行前,他驱车来到经常拜访的灵光寺,同寺中的经常被他倾诉困惑苦闷的神灵一一告别,并祈求保佑他一路顺利。

来到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让他感到兴奋,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失望。因石先生的理念是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参与善行,不设门槛,导致组织内部鱼龙混杂、人浮于事,许多并不具备相应素质的人掌握着较大权力。再加上疏于管理,成员各自为政,钩心斗角,每个人都想从中获利。这与王玮玮的构想大相径庭。

由于人员冗杂,资金难以支持整个组织的运转,大部分全职员工领着微薄的报酬,勉强足以支撑日常生活。分配到每个项目的资金也是少之又少,王玮玮只得不断用自己在北京打拼时的积蓄往项目上砸。预算不足与技术要求高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

“当时也觉得难,也抱怨过,但没想太多。古话不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觉得这是成功必须要经历的东西。”

除了资金,还有技术上的难题。王玮玮负责的科技项目技术要求较高,但组织内部相应人才缺乏,少数略有涉猎的技术人员也多作为义工的角色参与工作,不愿付出太大精力。外出谈业务时,提及“我们团队”,王玮玮总是暗自一阵苦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从设计到研发,哪有人管,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我一个人完成,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经过3年的努力,王玮玮终于完成了这项石先生构想的、技术几乎还未成熟到可以实现的设计——圆形平板电脑。

每次出差在机场过安检时,都会被安检员惊叹一番:竟然还有圆形的平板电脑!这时,王玮玮总是十分自豪。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止于此。他认为技术如果没有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就是再好也没有用。只有产生实际的使用效益,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才符合王玮玮的初心。

由于缺乏市场需求,圆形平板收益惨淡,库存积压了一大批货。回想起来,王玮玮认为产品还是要跟产业链进行挂钩。“不符合工程学的设计,是没法贴合市场需求的。”

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圆形的平板在小范围内引起了较大轰动。王玮玮在组织里也获得了一席地位。然而,就在他设想着如何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工作时,一件让他至今都无法平复的事情发生了。石先生以他只懂技术,不懂管理,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名义,捏造了一些莫须有的恶行对他进行污蔑。惊愕与愤怒之余,王玮玮退出了这个组织。

“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人,我一直觉得他是认同我的理念,才选择跟我合作,但他却只是想利用我的技术来助长自己的虚名。”合伙人的反目,像一盆冷水浇在王玮玮心头。

“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我总结了经验,知道创业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还要符合国情市场,却还是栽在阅历不足上。对合伙人了解不够,最初的方向定位也不够清楚。”

一晃眼,在慈善组织中的五年时光已过,王玮玮已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在帝都打拼的积蓄在五年中也已耗尽,远在南粤地区的闷头打拼,让北方的人脉渐失。“我工作那时,微信还没有流行,现在手机换的这么快,许多人脉都渐渐流失了。”此时,孑然一身的王玮玮几乎一无所有。

“最差的时候睡过地下通道。”几个月中,王玮玮几乎居无定所,他游荡在自己奋斗过的城市。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这段经历,强烈的自尊让他无法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其实有一门技术,从什么时候站起来都可以。只是意志太消沉了,觉得创业这条路走不通。当时想,可能下半辈子就找个普通的工作凑合着过了。”

后来,他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人生才过半,理想事业还未完成,没有理由停下。他开始捡起之前的关系,接了几单生意做了做积淀,开始新一步的创业打算。“还是要靠自己,不能指望通过别人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他在深圳租了一个办公室,又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们合作成立了吉廓科技有限公司。现在渐有起色,分公司开到了广州。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必须要同实业挂钩,服务于传统行业,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王玮玮对互联网的定位,现在,他每一步都走的十分谨慎。“发展可以慢,但一定要稳。”

“因为我的错误决定浪费了五年青春,让我觉得充满了负罪感。”因此,即使这之后他有了好的环境,也会选择睡在地板上,也不再奢侈地住豪华酒店。“不睡床似乎是我的一种赎罪方式,让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埋单。而且在半年流浪的生活里,经常看到有人露天而睡,这样能让我始终记得社会里还有这么多人在受苦,我不能停止奋斗。即使有所成就了,也不能忘记之前自己吃苦的日子。”

时至今日,回想起过去的创业生涯,王玮玮仍十分感慨。“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但从哪里倒下,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活着一天,就要为我的事业继续奋斗。这辈子无法完成,那就等下辈子,下下辈子来,再接着干。”

为了他的理想宏图,他还将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地继续奋斗下去。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马杰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