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深圳速度,包租婆黄姐的十年机遇

见证深圳速度,包租婆黄姐的十年机遇

“其实包租婆这个名字也挺好听的。”作为“深二代”的黄姐这么说着。

黄姐的父亲跟随着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而一直是父亲事业上“一把手”的黄姐也跟着来到了这个城市。

父亲过世了,黄姐也结婚了,1992年开始了她在深圳的打拼创业第二阶段。“中国人的观念,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黄姐认真地说。

有了父亲初创时积攒下的人脉,夫妻俩的小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终于在持续了七八年的租房生活后,她和丈夫拥有了第一套真正意义上自己的房子。“那时候没想那么多,觉得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了点,但是好在便宜,早买早安心。”那时候中国楼市刚刚开始发展起来。

在深圳,夫妻二人都有了各自的小事业,并且也存了不少的积蓄。2007年,看到楼市持续上涨,黄姐开始坐不住了。

有三个孩子的她一直想换个至少三房的房子,起码孩子们也可以分房间睡。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在她左挑右选了很久以后终于找到了一套周边设施佳且户型也十分合心意的房子。虽然这时候的楼价已经被专家评估为虚高,且随时会跌,黄姐依然一次性支付了这笔钱,搬进了大点的房子。

2008年,楼市开始出现停滞,甚至是下滑的趋势。再加上股市动荡不安,金融危机蠢蠢欲动。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房价的顶峰的时候,一大批富裕的投资商开始大量购入房子,一时间楼价又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上涨。

“有钱的人就是敢拼,我就不敢,要是跌了那我的孩子喝西北风去?”黄姐激动地说道,说完又有点懊恼,“要是我大胆点,现在起码多赚个百万了。”没错,也是从那时开始黄姐开始把赚来的钱转手投资到楼市中。黄姐说:“其实我还算是我们那群师奶里面大胆的了,我喜欢稳定的、有保障点的东西。他们大胆的都把钱放股市里了,一下子被套牢出都不来,多少人疯了啊。我都有点庆幸我生来没什么胆子。”

虽然说没什么胆子,但短短四年黄姐还是买卖了七套大小不一的房子,有地段极佳的“麻雀”学区房,也有等拆迁赔款的老城房,还有衣食住行都极其方便的宜居房。黄姐那时候买的房子,是连验房都不需要。黄姐很兴奋,她说只要一想到她的房子每一秒都在赚钱,就觉得很开心。

2012年是深圳的一个转折年,安居房政策无法落实,政府开始对房价和银行双面夹击,且持续实施调控政策。

黄姐很着急,她担心那么多的钱和房子被套住了,那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经常梦到有人要来开我家的门,然后惊醒之后就只能整晚整晚地看着天花板发呆。”

其实不止黄姐有这种现状,追随着楼市开拓者脚步的第二批进军者们都在这种恐惧中度过了2012年。“我也想脱手,赶紧能多少钱就多少钱卖了,可是没人买啊。”是的,这个时期的购房者们大多数处于一种观望阶段。售房者努力降价脱盘,而购房者盼着房价一跌再跌,整个深圳楼宇市场在此期间保持了很长时间“有价无客”的现状。

2012年,在这个深圳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却有一半的中介地产倒闭了,一个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每月成交楼房量仅有数百套。

黄姐分析道:“现在回想一下当时的形势,如果政策不放松,银行就没办法赚钱;银行想要赚钱就需要不停地放贷;人们有了贷款,自然而然地想要赶紧在低价的时候买房了。”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循环,传统的银行无法依靠大量客户存在银行的不动产盈利,而贷款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才能将客户存在银行里面的大量现金流运用起来。

2012年末,楼市开始回暖,并又以不可追赶之趋势前行着。

“老板娘很喜欢和我聊这些房价走势,我老听着也听懂了些。我没买过房子,所以首套要求不高,我就大胆地在2012年买了套。过了年末我就赚了20万。” 黄姐家里的清洁阿姨兴奋地说,“过了年末没多久我就卖了,虽然后期还涨得厉害些,可是我们家就是普通打工阶层不敢冒险,短短时间赚这么多回来我都开心死了。”

黄姐也跨过了40岁的门槛。也许是人到中年更显得稳重,黄姐开始意识到她要开始为老年做准备了,而从这个时间段之后,黄姐又开始有了一个一直延续至今的想法:“就算楼市倒了,但房子一直都在啊,我可以老了以后靠收租过生活啊。”

黄姐的孩子也都上了高中大学了,黄姐开始谋划着搬到个四室的房子里,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不过这可是不那么简单的事,虽然家里有点小积蓄,但是大多数的资金依然是一套套还需要每个月供钱的房子。

黄姐的女儿小佳回忆起第一次跟着母亲去售楼处的场景。

“那里比菜市场还多人,墙上面挂着一块板,他们都很激动像是挖到宝石了一样。”黄姐听了女儿的描述笑着接着说:“那次是一个新楼盘,地段非常好,有小学、初中,还有商场超市;而且啊房子户型规规整整的最合我们广东人心意了。反正售价和外面的拆迁房差不多,那我不如买个新房好了。”黄姐又补充说,虽然能抢到房子就很不错了,可是那时候夫妻俩愁首付愁得头发都白了许多。“好像捡到了个宝箱,但是找不到钥匙一样。”不过现在的黄姐依然乐观地说:“要是我那时候有多点钱啊,我肯定买隔壁那个更大户型的,那时候虽然要六百多万,但现在翻倍都买不到了! ”

后来那套想了很久终于实现的四室的房子,也因为月供压力太大而卖掉了。

不过黄姐可没放弃买大房子的想法,她认为这次不行,那就加把劲、努努力,下次肯定可以的。她喜欢花,更喜欢种花,所以现在她的希望是在市区里买套带小花园的房子,老来了也可以在小花园里享享福。

不过生活可不是这么顺风顺水的。夫妻俩经营着传统的服装生意,随着淘宝等电商的出现,实体店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门庭若市了。

“年轻人现在都更喜欢网购了,每天捧着手机连出门都不愿出呢。过去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几千几千的,现在的生意记账都嫌计算机耗电。”黄姐打趣地说着,但又带些忧愁。

东门柠檬街是专门做服装生意的一条商铺街,而在近两年却开始人流稀少,虽然地理位置优越,每天进店看衣服的人却屈指可数。

这几年,许多实体商铺开始大量亏损,直到最后无法支付铺租,直接拉闸走人,连衣服都不要了。“对于很多行外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可是客人那么少,我们就算清场都未必卖得完,每天的电费、租金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就这样,黄姐这两年关了四家服装店,仅剩两家卖得比较好的在维持了。所庆幸的是黄姐赶上了好时候,赚了笔不小的钱,正好够还完房贷。

2015年,黄姐家已经还完了所有的房贷,可是她依然希望有一套自己住的大房子。可是基于房价的压力,她再也不敢随意出手了。

从周边设施到内部性价比,她比了又比,终于在2016年敲定了一套复式五房的大房。“这要咬紧牙也要买了把它供完,虽然孩子大了走了,家里也变得空荡荡的,但总是要圆梦了才值得。”黄姐最小的孩子也大一了,几个孩子中有个在北京,有个在南京,还有个在广州。她说,虽然不在同一城市,但留着个房总觉得他们只是出去一小会,很快就回来了。

“我现在看看我买的房子啊,好像基本上都是几套几套在一起的,就是希望以后孩子大了,不能一起住,也得住在一个小区里,彼此有个照应。”小佳略显生气地说:“我们才不需要你帮我们买房子,我们以后会自己赚钱养自己的! ”

黄姐也笑笑说:“好好好,你们不缺钱的话,我就留着自己收租。其实包租婆这名字,也挺好听的。”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张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