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荒凉的天堂”

“一个荒凉的天堂”

2000年6月18日,曾浩瀚一行五人的工程师团队踏上了去往巴基斯坦的路程。

那年他28岁,是公司里少有的出身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对水利有着极大的热爱,成天有用不完的气力。所以,当公司通知他去到巴基斯坦进行无定期的水电站修建援助项目时,他都没想过推脱。

“当时小孩刚要上小学,去到巴基斯坦做援助项目能赚得比国内多一些。我和妻子一商量,孩子读书还需要钱。趁着年轻,吃吃苦也没啥。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

如今再回望最初的想法,曾浩瀚总觉得有点无知与无畏。

去往吉尔吉特的路程比曾浩瀚想象中艰辛。2000年,重庆江北机场并没有直飞伊斯兰堡的航班。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去到吉尔吉特,五人在巴政府的安排下从重庆坐飞机到了乌鲁木齐,接着转乘火车去到了塔什库尔干,最终到达了毗邻巴基斯坦的红其拉甫口岸。

在红其拉甫口岸,曾浩瀚一行人等到了去往吉尔吉特的国际大巴。大巴有点破烂,慢悠悠地走了近一天的时间。

在大巴上,曾浩瀚对吉尔吉特这个地方越加好奇。在千禧年,互联网还没普及进每家每户,他对吉尔吉特的了解还只停留在项目介绍栏短短的几行字里。那里究竟什么样?怎么和外国人相处?

他的好奇终于在漫长颠簸的路途中,被迷茫湮没无踪。

大巴摇摇晃晃,赶在夜色降临前将曾浩瀚一行人“摇”进了吉尔吉特。此时,周围已是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地区,曾浩瀚觉得干燥而稀薄的空气像一把匕首一样插进他的鼻子里。呼吸突然间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借着浑浊的天光,曾浩瀚一下车就把吉尔吉特一览了个遍。这座城市实在是太小了。

笔直的街道,一眼就望到头。街道两边全是村民们用石头搭的平房,一个接一个的石头缝透露着这座城市的贫穷。

也许是被告知今天援助的工程师会到来,村民们都站到了自家门外。一双双圆溜溜的眼睛从四面八方悄悄地打量着这行人。

望见曾浩瀚他们下了车。村长带头冲了上来,接过了他们的行李。紧接着,其他的男性也跑上来扛行李。曾浩瀚就这样被人群裹挟着去到了住地。

“我们住的是两层的砖混房屋,专门为接待中国来的专家修的,和当地居民的房屋比啊,可是领先了一二十年呢。”

出乎曾浩瀚意料的,当地人对中国来的专家十分友好。他们害羞地用不标准的“你好”挨个上前跟曾浩瀚一行人打招呼。有的人家还带上了饼干和红茶。

在与当地人热情的交流中,曾浩瀚逐渐了解了这个自己不知道会工作几年的城市。它一贫如洗,只有贫瘠的戈壁和陡峭的雪山,村民们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几乎没有贸易可言。这里虽拥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力利用率却低于30%,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浪费的程度。

曾浩瀚逐渐弄明白原来他们一行人的到来在当地人眼中并非只是一个国家政府牵头的项目。他们还带来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希望,带来了无私的国际主义大爱。

一想到这些,又想到来到这里的初衷,他在吉尔吉特的夜里,辗转难眠,心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