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活的记录者

军旅生活的记录者

1983年10月26日,凌晨3点左右,由烟台开往大连的专征客船在稀薄的雾霭中缓缓停靠在大连港9号码头。刘洪乐匆匆背起行军背包,走出客舱、走向码头,大约几分钟后,又随着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跳上了早已等候在码头外的军用汽车上。

军车穿过霓虹闪烁的大连市区,直接奔郊外而去。车中满载着从烟台地区应征而来的新兵,一个个穿着深蓝色的涤卡军装,分辨不出谁是谁。大家都不说话,刘洪乐观望着这个陌生的地方,看着车子开出了大连市区,沿着大连到旅顺口的北路,向西南方向进发。就这样,刘洪乐长达十二年的军营生活开始了。

在长达一个多月艰苦的新兵集训结束后,刘洪乐被分配到政治部的俱乐部。1986年春夏之交,刘洪乐根据上级指示前往干部文化学校任教员,主要担负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的授课任务。

大约是在1986年初秋,整个海军部队兴起创作舰歌、连歌的热潮。在这之前,因为刘洪乐在沈阳军区的影视报刊上发表过几篇影视评论,在北海舰队内部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所以,政治部领导便让他创作歌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刘洪乐先后创作了十首歌词。后来,《快艇之歌》获得二等奖,《相聚在军营》由当时宣传科的王俊杰干事谱曲,发表在《水兵之歌》杂志上并获得优秀创作奖。这是刘洪乐第一次踏入创作领域,处女作获奖使当时的他倍受鼓舞。同年,刘洪乐应旅顺口区有关人士的邀请,创作了旅顺口区区歌,歌曲的名字是《旅顺口,神奇的土地》。这首歌也由王俊杰干事谱曲,最终发表在旅顺口区的一个杂志上,大概是因为曲子流畅,这首歌传唱了好长时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洪乐的创作范围逐步扩大,从歌词、快板、相声、小品、评书,到配乐诗歌、配乐散文等等,就这样一路写了下来。

干部文化学校解散后,政治部领导将刘洪乐安排到码头俱乐部广播室,刘洪乐独自担任每天的广播任务。1987年春节过后不长时间,刘洪乐被调到部队录像室工作。在录像室工作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1987年的年底,刘洪乐又被调到了政治部的宣传科。这次调到机关工作,刘洪乐在宣传科一干就是整整7个半年头,直至转业回家。

1988年5月,海军旅顺基地准备出版一本《爱军习武人物小传》。当时刘洪乐接到的任务就是为扫雷舰上的一名神炮手、江苏籍军士长——写一篇报告文学。

在采访过程中,刘洪乐对这名海上神炮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作为海上神炮手,这个来自江苏的老兵是当之无愧的。在8年多的舰炮岗位上,老兵坚持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练习首发命中,曾经在海军部队组织的比武训练中,在风大浪高、海上能见度极差的情况下,获得五发炮弹全部命中浮标的优异成绩。

使刘洪乐深受打动的,是老兵那种忘我的训练精神。“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间余,他几乎一刻都不离开炮位,每天坚持瞄准训练,自我加大训练难度。风浪中舰船摇摆剧烈,他强忍恶心呕吐带来的痛苦,不但自己高标准完成训练任务,同时还带出了一个过硬的炮班。做到了无论在什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都能首发命中,每次考核都稳居第一。”刘洪乐的语气中流露出一股敬佩之意。

回忆起创作过程,刘洪乐说:“其实这个长篇通讯类似于报告文学,写得比较纪实,也比较有散文抒情的味道。特别是结尾部分,写到他乘坐飞机去北京接受领导接见,在飞机上俯瞰大海和长城的心情,那部分描写很细腻、很激情。他曾经问我,说我没有坐飞机飞临长城上空,怎么能描写得那么真切,我笑着告诉他,说我靠的是自己的想象。他也笑着说我真会编,编得很逼真。我告诉他,这是一种新闻文学的表现手法,在事实的基础上是可以精细加工的……”

这个长篇通讯的初稿约八千字,后来精简到六千字。起初的题目是《激浪蹈海唱英雄》。当时的政治部副主任说,这个题目有点大了,改成朴实一点的比较好。刘洪乐就根据领导的意思,将题目重新调整为《海上神炮手》。这篇长篇通讯,后来成为《爱军习武人物小传》一书的开篇。原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为该书题了字。

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的这些年,刘洪乐经常跟随部队到实战演练现场,掌握第一手素材,每天都和官兵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1988-1995年间,刘洪乐先后创作了《快艇支队之歌》《扫雷舰之歌》《护卫舰之歌》等,随后又相继在《水兵》歌曲杂志等发表数首歌词、歌曲,并为旅顺口区创作了区歌——《旅顺口,神奇的土地》,发表在《旅顺口》杂志上。

1995年下半年,刘洪乐的档案正式移交到地方,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亲爱的战友你没有倒下,你的热血把和平曙光播洒。 中国军人钢铁灵魂,永将筑牢和平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