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走近,更加深爱
1959年至1961年,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三年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粮食产量与储存量急剧减少。民众的生活用品、粮食都要凭票获取,每个人的额度都是规定好的,也没有多余物资可供给。
“困难的时候,生活水平的确要比我们在印尼的时候还差一些,红薯、杂粮当主食。但是国家对华侨相对优待些,怕我们吃不饱,习惯不了,饭没有定量,也没有混着杂粮,还有肉可以吃。”当然,这样的差别对待引来小部分同学的不满和嘲讽,他们说外公外婆这些华侨学生有资本主义思想,讲吃讲穿,不会劳动,在困难阶段还只顾着自己享受。
但是,包括外公外婆在内的这批华侨学生都不愿意接受异样的眼光,也不想在国家困难时期继续被优待着。于是他们主动向国内学生看齐,用实际行动向国内的学生表明爱国之心与在祖国扎根的决心。“我们主动和国内学生一起吃饭,他们吃的是杂粮饭,里面混有玉米、蚕豆,我们也跟着吃。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劳动,国内学生被要求做什么,我们也会跟着做。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学习,表明我们的决心。我在学校期间获得先进分子,奖学金等奖项,还是学习毛主席、雷锋的积极分子及思想工作者,后来还参加过政协、人大。”外公说,从印尼回到祖国,刚开始肯定不适应,但是他们都很积极地去融入国内的生活,参与国内学生的活动,后来和大部分国内的学生都建立了友谊。
外公说,他回国是难侨身份,口袋里面没有多少钱,国家优待华侨,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他除了靠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之外,假期还要打工赚钱,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外婆说:“那时候我也跟着他去工作,去挖地呀……”话音未落,外公抢着说:“你就挖了两三天。” 外婆听了哧哧地笑了,丝毫没有被戳穿的尴尬。相对于外公,外婆的情况相对好些,她的大哥每月会寄给她十到十五元,减去生活花费之后,外婆把剩下的都给了外公。
这段时期,两人都慢慢地改变,适应并融入国内的生活中。两人也在交往中更加了解对方,深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