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求学之路
1985年,已经9岁的全红瑛才开始上小学。因为那时她的家境并不富裕,负担却很重,她还有一个年长8岁的哥哥以及年长4岁的姐姐,家里并没有钱给她交学费。后来,父母向老师承诺,一年后交学费,她才得以上学。然而,等到她即将升三年级时,学校依然没有收到她的学费。
全红瑛的老师开始频繁地催她交学费。见状,父亲打算不让她读书了。在父亲眼里,读书对一个女孩来说并不重要。后来,老师来到她家家访,了解到她家穷困潦倒的境况,允许她迟一年再交学费,她命悬一线的学习生涯得以延续。
一年后,她依旧没能交上学费,哪怕其中一学年的学费。无奈,她只能辍学了,过上了放牛、放鸭子、攒柴火等的生活。每当村里的孩子放学回来时,她就躲在树林里偷偷看着,目光里尽是羡慕——她真的很想去读书。
转折点发生在她辍学一年后,和一位年轻老师有关。
约莫是1989年,一个郁南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怀着一腔热情来到了她村里的小学,希望帮助家境困难的学子重返校园。恰巧,他从两个学生那里听说了全红瑛的事情。不久,在那位年轻老师的帮助下,全红瑛被获准继续推迟交学费。父亲也没有阻拦,“不用交学费,那就回去读吧。”她的读书生涯重启了,继续上四年级。
羡慕的事变成了现实,她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你努力学习吧,即使你休学了一年,你的成绩也是能赶上的,加油吧。”那位年轻老师在她交上去的一篇作文的末尾写道。简单的一句话却使得一股劲头在她的心里暗暗生根、发芽、壮大。她几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她的成绩不断上升,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成绩则每次都将近 100 分(当时还没有英语)。
在她五年级时,她的大哥、大姐不读书了,去帮表哥做粗重活以获取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全红瑛终于把以前的学费给还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人读书,压力也少了很多。熬到了六年级,全红瑛看到了读中学的希望。然而,初中每年的学费是 120 元,这一笔钱从何而来?
所幸,她遇到了善良的刘老师。
在召开六年级毕业会议之前的班会上,班主任刘老师和学生们说,如果想读初中却有经济困难,可以私下和他说,他可以借钱给他们。这句话点燃了她继续读书的希望。“她这番话可能就是对我说的,同班其他同学还不至于没钱读初中。”后来,她向刘老师借了 100元,向表哥借了 20 元,终于凑够了初一的学费。中学似乎已经在向她招手。
学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却来了。爸爸妈妈并不希望她继续读书。中学离她家很远,如果她上中学,还需要住宿费和伙食费,这对她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后来,全红瑛的一个住着中学附近的舅舅答应给她提供住宿和伙食,她才得以继续上学。然而,正当她要升初三时,全红瑛的落脚点没有了,因为一些变故,她没办法继续在舅舅那里住。她的生活似乎又要被推倒了。
庆幸的是,那个一个一直支持她读书的哥哥恰在广州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微薄,但勉强能够担负起她去学校住宿的费用和伙食费。全红瑛每月省吃俭用,勉强又撑过了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