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
虽然经济上文家并未被压垮,但繁重的家务却因父亲不在、母亲全心做生意而不得不落在不到十岁的文慧如身上。母亲从泰国回来时已经怀孕了,不久后便生下了最小的弟弟。煮饭、买菜、洗衣服、带弟弟、联系外人、开大队的会,家庭所迫文慧如从小就很能干。
文慧如的一天从起床做饭、给弟弟喂奶开始,然后爬上小山,捡柴火回家。她还要为家里碾米,毕竟还小,力气不足,只能用绳子拉着重锤,咬住牙关双手一拉双脚一跺,石窝里的米就被锤炼一次,然后将米倒进筛盘里不停地筛动,而这样的力气活往往要做三天才能得十斤能入口的米来吃。碾完米,文慧如将自己的弟弟绑在身上,一起带到小学去上课,晚上又要买菜回家,洗衣做饭。
母亲到泰国之后烫了头发,极其罕见的卷发加上其本来就十分好看的脸蛋,不少社会人士都要去骚扰她。连国民党的军官在见了一次她母亲之后,每次到凤凰墟都会问那个卷发女人在哪里。母亲吓得不敢出门,只能躲在铺子里缝衣服。丈夫不在身边,常常会有别人说母亲的闲话,文慧如替母亲行走在外,养成了一副泼辣的性子。有一次有个仗着丈夫条件好常常说闲话的妇人,在母亲洗衣服的时候喋喋不休,文慧如得知此事直接找上门,差点打了人家。文慧如回想起当时,笑得合不拢嘴。即使是如此泼辣,晚上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地痞拍门骚扰母亲,于是文慧如在结束一天的繁忙之后又赶到母亲身边。弟弟们还小,文慧如就躺在旁边的小床上陪着母亲缝衣服,等到十二点多母亲做完之后才能和母亲一起上楼休息。就这样,文慧如以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重负,从早忙到晚,既是长姐替母操心弟弟,又要保护年轻漂亮的母亲,而这样的辛劳从8岁一直持续到她工作还未停止,从小生活的锤炼造就了她能干、有毅力、乐观豁达的品格。
因为二弟、三弟的接连出生,文慧如被迫休学了两次,直到14岁了还没小学毕业。她时常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到学校去,有个老师看不惯,多次让她退学。“你这是上什么学!你弟弟在这里拉屎拉尿,别人怎么学习!”这样的言语令渴望读书的她受到伤害。但文慧如并未放弃,她理解母亲的难处,却也不肯放弃学习的机会。她回家与母亲理论要求将弟弟送到外婆家去照顾。这样才得以两次重返学校。
小学毕业之后,根据当时凤凰墟的习惯,学生们大多会去汕头读书,而这些人也是最争气的一批人。文慧如的成绩很好,五百多人常常考到前十。毕业后,她只身前往汕头的华侨中学,意外遇见一个老师竟是父亲的学生,他听闻文慧如是文先生的女儿,大喜,直接免了她的学费,告诉她只要交点书籍费就行。能如愿上初中文慧如喜出望外,但好景不长,仅仅不到一周,母亲直接杀到了汕头,喊她回去理家。“我没法给你读书,你要读的话自己给钱。”文慧如明白,其实是弟弟们太小了,母亲全心忙于生意,没有人看顾弟弟们,只能狠下心逼迫文慧如回家。这些冰冷的事实一下子刺痛了文慧如那颗渴望学习的心,一周快乐的初中学习生活就这样化为泡沫。
文慧如跟着母亲离开了,但她仍不放弃自己的读书梦。在繁重的家务之余,又自己去上了一年夜校。白天理家事,晚上到学校学习,身体很疲惫,精神却充实而快乐。然而夜校仅仅开了一年,一心想着读书的文慧如希望再次落空。“如果他再开下去我肯定会一直读下去的。”直到六十几年后文慧如心里还有隐隐的遗憾。
从小丰富的经历给了文慧如极大的毅力,造就她不放弃,不认输的性格。文慧如16岁就出去工作了,小小年纪就身兼数职——工商联妇女主任、文工团团长、缝衣社理事、出纳。虽然不幸辍学,但文慧如凭借着初中一年级的水平不断看书,繁重的工作之余一有空闲文慧如就会拿起书本。她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水浒传、红楼梦,爱读书,也爱护书,读过的书她都好好保存了起来。至今家里还藏着一大柜子当时读的书籍,而文慧如仍会不时翻阅这些心爱的书。除了读书,文慧如还不放过自己的字,她就在夜里一边读书一边抄写,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写出的字清秀不失骨气。得益于坚持不懈的自学,文慧如结婚后寄信到自己丈夫的单位,丈夫的同事都纷纷夸赞她的文笔,根本不敢相信她只是小学毕业。
刚刚工作不久,文慧如每个月就能拿上22块钱,给家里大大减轻了负担。后来到街委食堂当会计,在同事的帮助下学习会计。文慧如就记住几条定律不停地看,“我不管其他,就对着本子上的定律做。肯定错不了。”凭借着惊人的毅力自学,文慧如结婚后考上了会计班。学习完会计课程后,文慧如又进入了食品公司做会计,待遇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可谓是非常的优渥。文慧如笑称“这辈子虽然管这管那,没少操心,但倒是没少吃少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