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师范生不简单
80年代初,国家认识到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要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小学老师,去丰富中国特别是农村的小学师资这个空缺。这个时期的师范生享受国家非常优待的政策,不仅免学费,还有生活费补助和奖学金,毕业之后包分配。一个家庭里面能在这个时候出一个师范生,就标志着这个孩子初中一毕业便不再有负担了。林扫烟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上高中,而借着这个优待政策选择了师范。
虽是优待,但师范生是不好考的。在1980年的中考,全市前150名先报往韩山师范学院后才送到潮州金山实验中学。1981年和1982年的录取分数线也都比潮州金中要高。1982年,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了图音班,以适应小学生艺术类教育缺乏的情况。这一年,师范录取也从面向潮州市转为更广地面向半个潮汕地区,这意味着考入师范更难了。
除了参加文化课普通中考,图音班的考试需要参加专业的各项考试。在初中时期,林扫烟已经开始跟着一个青年美术作者在学素描,相比起很多参加专业考试的同学而言,他算是比较早接受相对正规美术的培训的。最终的考试结果是可喜的,他成为素描考试前三名中的一个。而为了准备声乐的考试,他常常利用下午第三节的时间去办公室里找音乐老师进行指导。
“在音乐考试时,我看到多数人一首没唱完就被喊停了,而我却唱了两首,第二首唱的《卖汤圆》还录了音。因此,我心中便有底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顺利进入图音班,开始了专业的学习生活。”
1982年到1985年,是在师范中成长的。来到专业的学校里,有了更好的设备和师资,同学们暗地里也互相较劲。“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九点半就准点熄灯了,还有老师拿着手电筒巡查,听见谁还在说话他就敲门,还要处分你,所以九点半之后就一片漆黑了。老师大概十点钟巡完走了之后,我们几个比较勤快的同学偷偷摸摸起来,一起溜出来,跑到踩好点的地方去画画。“
在韩山师范学院,李老师对林扫烟的影响很大。“他除了画画得好、书教得好,人品也特别好,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是特别好的一个人。我们都很尊重这个老师,很认真上课,他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从农村考上韩山师范学院,遇上恩师,有更好的学习设备和环境氛围,这对林扫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年不长不短,他在这里接受了专业的教育,从一个16岁的稚嫩男孩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
1984年,首届广东省师范生书画比赛的开展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在为数不多入选的同学中,林扫烟拔得头筹,获得了素描一等奖和书法三等奖。这让一个18岁的少年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份素描作品作为毕业留校的作品,在以后每年的校庆中也时常挂出展览。
1985年,林扫烟从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自己的母校庵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