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全的圆

补全的圆

有关父亲的记忆慢慢淡去。从1946年到1984年,文慧如足足38年没有见过父亲,家里两个弟弟在父亲走时还不懂事,最小的弟弟甚至从未见过父亲。听闻父亲要回国,文慧如和丈夫一起赶到汕头去接他。文蔚如入住旅馆,文慧如和丈夫就站在旅馆门口盯着人来人往。来往的人衣衫褴褛,文慧如始终觉得不是自己的父亲。看到穿着西装的人,文慧如就颤抖着声音上去问:“请问你是不是文蔚如先生。”在失望了不知多少次之后,终于,有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却仍儒雅的老先生点头说是。文慧如呆呆地说:原来你就是我爸爸。”两人抱头大哭。走时父亲头发乌黑,意气风发,回来时已是暮年,而文慧如自己也快要退休了,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脸庞,文慧如眼泪止不住地流。

提起自己早年远走泰国的父亲,文慧如眼中还闪烁着孩童般的崇拜。文慧如还记得父亲很疼爱自己,完全没有当时多数人的重男轻女。父亲很爱打麻将,做生意之余,经常抱着自己在麻将桌上。说到这里文慧如又笑了起来:“可能我喜欢麻将就是跟我父亲学的。”退休多年,文慧如每周六都要出去和朋友搓一回。文慧如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印象还残留着:“我父亲心地善良,当时米铺买米都是按一斗米装平多少钱来算,穷人来买,父亲从不会刮平米斗,锥起来的部分常常送给乡人,人人都称赞他。”甚至在走后几十年,文慧如偶遇乡人时,还常常有人提起她的父亲曾经如何对待乡人。

后来,父亲身体不好无法回国,文慧如多次和丈夫一起去看望父亲。有时甚至自己一个人去,除了飞机,还要坐7小时火车才能到达父亲居住的城市。文慧如发现当地人很尊重他,父亲甚至学会了医术,开了一家大同药行。父亲带着女儿走遍了泰国,现在成了旅游胜地的清迈、曼谷等地,文慧如不知去了多少遍。当地的亲戚笑称:“我们住了这么久还没有你们走的地方多。”

久别重逢,文慧如最大的遗憾已经填补。家中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了广州读书,文慧如感觉已经放下了心里的牵挂。“屋子不漏,有米可吃,还要有啥呢!”这是文慧如对幸福的定义。

听闻孙女要去泰国,关于父亲的回忆纷纷涌上心头。在父亲去世之后,文慧如就没有再去过泰国了,但对她来说,泰国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地方,无论是小时候的心心念念,还是后来与父亲难得的相处时光。

(文/翁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