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就想着一件事——吃饱饭

当时就想着一件事——吃饱饭

1976年,阿全被家里人送去村里唯一的小学读书。8岁的他天一亮就得起床去上学,到了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做早操,操场上各年级的孩子分列站好,听着老师一声一声的口令挥舞着手臂,奋力驱散困意。接下来是一堂自习课,老师坐在讲台前的时候,同学们就埋头看手里薄薄的课本。一旦老师离开教室,座位就困不住骚动的少年们了,阿全最喜欢跟一起上学的几个亲戚说话,老师回到教室时又假装一本正经地温书。自习课后的数学课阿全就精神多了,那之后就能回家吃早饭,直到早上10点再回学校上两堂课就行。当时学校里喊着“打倒‘四人帮’”的时候,他也跟着喊,他只觉得这么多人在喊自己也应该跟上。“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那时候只觉得很新鲜。”

当时的学费需要5块钱,可这也加重了一个贫农家庭的负担,尤其是在小自己三岁的弟弟也需要上学之后。农村的菜油水很少,当时家家户户做菜的时候都是拿一块猪油往热锅上一抹,等到这块猪油变得黑乎乎炸不出油而成为菜里的一员时,还是会被家里人争着抢着吃。

“当时家里很穷,甚至没有米饭可以吃,经常只能吃番薯。”当时阿全吃番薯时都是连着皮一起吃的,有时候甚至会吃到番薯皮里夹着的土。可就算这样,年少的阿全最大的感觉还是只有吃不饱。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也为了能让自己吃上饱饭,阿全空闲的时候就和朋友去山上砍柴,把柴背到路边交给专门收柴的人。因为年纪小气力不足,这样忙活一天也只能赚到几毛钱。尽管家里的条件艰苦,他没有中途辍学,捱到了小学毕业,“因为我不想当一个文盲”,阿全坚定地说。

可不想当文盲的阿全也只能读到小学毕业了,到镇上的初中上学需要更多的钱,而这个连饭都没办法吃饱的家庭无疑是负担不起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阿全就早早地担起家庭责任了。除了和父亲一起帮人家放牛赚钱之外,阿全最大的赚钱来路还是去山上砍柴,这种力气活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只要耐得住辛苦,总能赚到一点钱来改善家里的伙食。在条件贫苦的农村,阿全也找不到什么娱乐活动,或者说没有心思去找什么娱乐活动,每天的力气都已经随着劳动的汗水蒸发在空气中,只有在换取劳动报酬的时候,他是比较快乐的。可是这还是没能为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改变,父母好酒,家里攒下的余钱不会放在某个隐秘的铁盒子里,只会被父母拿去打酒。他向父母表达过不满,但丝毫没有奏效,因为这“不是小孩该管的事”。长此以往,他也把自己赚的钱存起来,有时遇到挑着担子的货郎也会买下一两样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打打牙祭;有时攒到十余块钱的时候,还能买一身新衣服犒劳自己。

“那个年代,大家做梦都想吃顿饱饭。”阿全半睁着眼说道。刚满15岁的他被堂哥带去隔壁镇上的一个小饭馆做帮工,即将离开村庄的那个晚上,阿全听着土坯房外的风声和隔壁屋里父亲的鼾声交织在一起,心中的不舍难以言说,人也迟迟不能入眠。因为离别,年味儿似乎都淡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