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接一代的桃李天下

一代接一代的桃李天下

从1955年和德国人学习,一直到杨东五十多岁,他还站在台上为大家演奏,并且独奏。他也从一名土专家、年轻的专家、地方的专家成长为真正的双簧管专家。期间,他从武汉军区被调到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来到广州这个全新的地方,继续他的双簧管征程。广州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但城市发展迅速,不失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好地方。

起初星海音乐学院叫广州音乐学院,杨东刚来到这里,大家都称他为双簧管音乐的演奏人。

从那以后,几十年的任教经历,使得老人蜕变成一个专注双簧管的专家。直到现在,老人依然执着地区分这个“专家”的名号,据他说,直到他的学生成了专家,他才成为真正的双簧管专家。

老人今年八十四岁,在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八十二岁的双簧管教授,而这名教授同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在台上演奏,将听众赠予的鲜花献给了台下八十二岁的老师,而这位八十二岁的老师将鲜花赠与八十四岁的杨东。

曾经的青年双簧管演奏家壮大了中国双簧管艺术在演奏方面的队伍,他们是演奏家也是教育者,身上系着中国双簧管发展和传承的使命,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未来双簧管艺术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一重任也落在新一辈的双簧管演奏家们身上。

杨东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退休之后,仍然放不下手中的双簧管。

到了晚年,杨东已不再手把手地教学生演奏双簧管的技巧,而是从事行政工作。在学校,学生之间都喜欢称呼杨东“杨书记”;在杨东的家里,杨东更喜欢“杨老师”这个称呼。

虽然已经退休,但学生们都爱到杨东家里拜访,希望他能给自己的演奏指点一二。老人也从不吝啬自己的评价,闲下来的时候也经常拿出双簧管练习,吹吹外国的曲子。

但爱吹外国曲子的他一生也不懂外文,“不懂外文不代表不懂音乐,很多人也不懂外文,但他懂得这门乐器,就能成为这一门的专家。”杨东如此说道。

确实,外文是一门交流的工具,音乐同样可以是交流的手段,学习双簧管更是如此。国内传统文化可以和国外的双簧管技巧融合在一起,构成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篇章。老一辈们学习各国专家的不同风格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中国双簧管专业系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簧管教学体系。学者们通过借鉴西方的演奏技巧,编写更多属于中国风格的乐曲。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老人躺在病榻上不能动弹,心里仍记挂着家里保存起来的双簧管乐谱,想着他第一首独奏的曲子《牧羊姑娘》。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彭淑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