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像在并肩战斗”

“我们就像在并肩战斗”

然而项目并未完工,曾浩瀚一行人的使命还未完成。经过一年的中断,2002年巴基斯坦的局势相对稳定,组织再次通知曾浩瀚一行人前往吉尔吉特完成余下工作。

这次,依然是同样的线路,但一路上曾浩瀚的心情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一想到上次匆忙地离开,曾浩瀚一行人都有点沮丧,早已没了初来时的新奇。

在红其拉甫口岸坐上接送的国际大巴,曾浩瀚心里竟然比第一次来还要迷茫。

那个惊魂的夜晚是否会再现?

项目在当地工人的实施下发展得如何?

前期项目会不会因为战争功亏一篑?

种种疑问涌上曾浩瀚的脑海中,还没开始工作,他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压在了他肩上。

就在这时,大巴停下了。前方的喀喇昆仑公路因为高山冰雪融化导致了路桥塌方,正在抢修。“只能在这里住上一阵了!”司机一边说一边把他们的行李往外抬,搬进了一顶防风帐篷中。

两位工作人员也跟在他们后面进到了帐篷中。熟悉的母语突然钻进了曾浩瀚的耳朵里。“尽管知道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援助人员,但真正遇见,这还是第一次。”

原来这两位工作人员是中国派来喀喇昆仑公路的维修人员。

喀喇昆仑公路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公路,但同样也是世界上最险峻的公路之一。每年都有频发的雪崩、山体滑坡、积雪等地质灾害在此发生。因此,即使现在,喀喇昆仑公路已经建成几年,依旧有长期驻扎在这条公路附近的抢险人员。

抢险已经进行接近三天了,由于地区、设备的限制,抢险进度缓慢。这两位指导人员已经筋疲力尽。

那个晚上,曾浩瀚一行人同中巴公路抢险人员一起围在帐篷里,讲自己的家庭,唱着中国的民歌。一群工科男唱歌都不着调,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氛围。

大家突然讲起了自己故乡的美食,讲到自己有多久没有看望家人。在不眠的夜里,重返吉尔吉特的曾浩瀚咀嚼着这份由同为中国人的抢险队员分享的乡愁,觉得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这一滞留就滞留了一个月。在完工之后,抢险人员主动载曾浩瀚去参观了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那里埋葬着在援建喀喇昆仑公路过程中牺牲的其中80多名中国建设者。

赶上那天是巴基斯坦的独立日。按照当地的风俗,国家节假日百姓们会自发前往陵园扫墓。在窸窸窣窣的人群里,阳光斑驳地投影在建设者的墓上,也照进了曾浩瀚迷闷的内心里。

“两位抢险人员看着那些墓,埋葬的都是他们的前辈。他们脱掉了手套,站在墓前悼念。”这个场景,即使过去了八年,曾浩瀚依旧记忆深刻。

那一刻,曾浩瀚觉得他好像正在同那些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援助人员一起战斗。同恶劣的气候,同稀薄的空气,同贫瘠的土地,同简陋的设备以及纷繁的战乱。

回到吉尔吉特,曾浩瀚他们立马就被村民们包围了。

“曾工程师,我们真害怕你们不回来了。”村民们提着雪水养育成的无鳞鱼,抱着当地特色的高山土豆,采摘了当地晚产的苹果,偷偷地,每天不无例外地,放在他们门外。

2009年,因为战乱纷繁而几次遭遇停工的Juglot gan水电站终于正式建成。在结彩仪式上,曾浩瀚需要进行灯泡发电的实验。

西北省的第一执行书记前来庆功,就连老百姓们也都把水电站围了个水泄不通。老百姓们都悄悄地拉住曾浩瀚问,怎么灯泡能通过水发电呢?望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曾浩瀚心里的柔软被戳中了。

随着水电站运行的引擎声响起,灯泡慢慢发出了暖黄色的光。当时天光已暗,曾浩瀚看向台下百姓们眼睛里闪耀着的暖光,揉着自己因为紧张的发电试运行而忘记剃的胡子。

一时间,一股从未有过的满足充满了他的内心。

一转眼,时间已过去近十载。

已是不惑之年的曾浩瀚,依旧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水利事业。尽管因为战乱,他没有机会再回到他的“第二故乡”。但在那里经历过的人与事都深深地刻进了他的灵魂里。

每年,我们国家依旧有很多被派往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主义援助的人员。他们大多毕业于名牌高校,有着突出的专业素质与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的坚韧与勇敢,给每一个援助地区带去了发展的希望。

而他们也为此收获着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原因,解密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曾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