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师爱延续

将师爱延续

初三那一年,她的生活过得还真不轻松。

但令人欣慰的是,从初一到初三,她一直保持着十分优秀的成绩,经常是第一、第二名。这和她初一的老师——张老师一直的鼓励有关,“现在穷也不用怕,好好读书,以后会有希望的。”

但希望在哪里?她开始烦恼了。接下来,她该往哪个方向走。读书是她改善家境的重要途径,但读书之后呢?当真正需要思考未来的时候,她迷茫了。

“初三的时候,自己还很懵懂,我不知道报什么志愿。”在填志愿前,她初三的班主任卢老师和张老师突然来她家家访,到处走走。回到学校后,他们根据她的家庭状况帮她报考“师范专业”。她有点犹豫,心里明白师范毕业后是出来当老师的?但是当时当教师的待遇太差了,出来工作后,领那丁点的工资猴年马月能还清贷款?什么时候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呢?但是想起一路以来老师给予她的帮助,她豁然开朗:对,她也要像她几位恩师那样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她要把师爱延续!于是,她同意了老师的做法。

中考之后,她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当时报考师范中专的20几个同学都是年级中非常优秀的学生,而最后几次考试她都排到了 10 几名。空闲下来的时候,她更加心慌了,整天在门口踱来踱去,盼望着,盼望着那份厚重的录取通知书。她还担心:如果真的收到录取通知书,她就能继续读书吗?当时读中专的费用是她初中费用的二三十倍。

那年,她村里只有她一个考生。等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她成为了他们整个村子关注的焦点,村民们每次出街就会帮她留意有没有她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录取通知书终于被盼来了。一天,她的四叔告诉她:“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你考上师范了。”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刻跑回房间,收拾一下准备去拿录取通知书。

兴奋之余,“领录取通知书时,要付 50 元”的提醒话语像一盆冷水泼到了她脸上。她怎么有钱领?要不要领呢?真的能读呢?犹豫之际,她决定打电话和哥哥商量一下。“拿,我寄钱给你,后面的事情我来想办法。”她哥哥说。

哥哥笃定的话语坚定了他的想法。后来,她去领了录取通知书,领完,她迫不及待地拆开,生怕是假的,又或者录取通知书会不翼而飞。她考上了广宁师范了,并且在4个公费(免除了大部分费用)的名额中,刚好是最后一个。她的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可她回到家后,她爸爸却让她不读书了。姐姐需要钱看病,也需要她来照顾。而哥哥也需要钱娶妻,她瞬间沉默了。见状,隔壁的堂兄也插话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供别人的老婆读书,不值。一些人甚至在背后议论:“他(她父亲)才供不起女儿去读书,又穷又懒,还整天喝酒,哪里有钱供女儿读书。”

希望又一次变得渺茫。

“读,无论怎样都想办法读。”一天,她爸爸的态度竟然发生了 180 度转变。兴许是别人的话语刺激了她爸的自尊心。后来,她哥哥也打来电话和她爸爸说:“让她读,我来供她读。”

不过,虽然是公费读书,但是第一年的学费也还要 1720 元那么多,之后两年才少很多。这一笔昂贵的费用从哪里来?

当时,在几千人的村子里,考上师范中专也是很少见的。好事传千里,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考上了师范中专。一个远房舅舅就对她说:“读,很难考的,你考到公费省下了很多学费的,不读就浪费了,我帮你们在银行做担保。”这个舅舅的家境比他们好 一些。

“有舅舅作担保,我们去贷款。”老爸说。虽说有舅舅担保,但家里并没有很多抵押物,也很难向银行借比较多的钱。最终,他们只贷到了 2000 元。

交完学费,只剩下 200 多元,这就是她第一学期的伙食费。好在当时学校饭堂的物价还很便宜。豆、青菜等 1 毛钱一份,鱼就 4 毛钱一份,瘦的鸡肉、猪肉就 8 毛钱一份,菜式有二三十种。“一般来说,我就会买鱼、腐竹、香肠等比较便宜的菜,一餐拿个 8 毛钱菜、两三毛钱饭,1 元 左右就能吃上一餐,伙食算很不错了。”回忆起这些,全红瑛笑了,这是她中专生涯中比较满足的一点。在哥哥的资助下,她熬过了师范的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