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已识穷滋味,苦中寻乐也作美

幼年已识穷滋味,苦中寻乐也作美

那是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这个全新的小生命正扯着稚嫩的嗓音,“哇哇大叫”地落户在一座木瓦平房里。虽然何嘉伟来自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顺德区,但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穷苦”二字却贯穿了自己整个童年。

何嘉伟出生不久便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当时我们一家五口,只有父亲在皮鞋厂工作,每月工资才几十元。记得父亲没办法只好从工厂跑出来帮别人干活,多赚点钱养活家人。”何嘉伟语气深沉地回忆道。

由于当时粮食供应紧张,城镇居民的一切用品和食品都得凭票证供应。在这个凭票的时代,人们买肉自然是希望卖肉的人能多给肥肉,可以多点油水下肚。也许正是幼年时期营养跟不上的原因,何嘉伟的个子不算高,略显矮小。

对于何嘉伟和他的弟弟妹妹而言,早餐能吃上盐油饭无疑是贫苦年代的“梦想”。他说:“我的母亲为了我们能多吃点,自己很少吃早餐,有时候用开水把锅里的饭粒泡一下就是一顿早餐。”在他的记忆里,豆丁一般的弟弟哭着闹着要母亲煮盐油饭吃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因为实在太饿了……”何嘉伟感叹道。

当时何嘉伟一家是住在一个小小的木瓦房里,家里只有木床,竹、木椅子和石板,可以说是“夏凉冬更凉”。当时他们住的地方没有电灯,所以何嘉伟必须在白天完成作业。靠海地区刮台风也是家常便饭。每逢过冬,何嘉伟一家人就要面临冷雨屋漏的情况。“下着大雨我很害怕地问妈妈:房子会不会倒塌,没屋住怎么办?”何嘉伟说道。“当时马路上很多树被大风吹倒了,作为一个小孩住这样的房子,你说怕不怕?”

改革开放前有句俗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形容那时候人们穿衣更替的状况。当时城市里的各家各户都会领取每年一丈三尺六的布票,临近过年时就去买新布,买完回家自己裁布制衣,等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小孩才能穿上新衣服。对何嘉伟来说,小时候的自己在冬天时,不是穿父亲的旧毛衣改成的毛背心,就是穿舅舅的唐装裤改成的裤子,抑或是穿爸爸的工作服(相当于今天的牛仔布衣服)过冬。而他们一家冬天盖的棉被,还是何嘉伟出生时才买的,那被套烂了补、补了烂、烂了又补、补了又烂,一张被套上全是五颜六色的补丁。

“穷吗?穷!苦吗?苦!但是苦中也能找到乐子!”作为家里的长子,何嘉伟不出意外地得到了家里长辈们的殷切照料。“前几年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当时我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金山橙。”何嘉伟说道。除此之外,“蹭”着早些时候他的父亲是当“收买”的福利,有时候父亲收买到一些绒大衣、飞机恤或者皮拖鞋的话就会拿给他穿。倘若要说起童年时最幸福的经历,非“吃西餐”莫属——有一次中午,何嘉伟的父亲带着他们一家五口去餐厅吃西餐。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这个场景,何嘉伟的内心总会有所触动:“长大后才知道那一顿西餐花了父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才能吃到。”

与现在生活安逸的小孩子相比,小时候何嘉伟只收到过父亲买的一个玩具,那是一台价值一元五角钱的运货车。收到玩具后的他高兴极了,“这辆玩具小车让我玩了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