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学路
今年是南央来到广州的第一年,也是她远离家乡求学的第四个年头。每当寒暑假临近时,南央的思乡情绪就如潮汐一般涌上脑海,她会比往常更容易梦到家乡的山山水水。
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党中央做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的重大战略决策。据人民网消息,截至2019年1月,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4.19万人,其中初中招生5.3万人,高中招生4.2万人,中专(中师)招生1.1万人,高校招生3.5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4.6万余名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内地西藏班现已形成包括初中、高中、中职、专科、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办学格局,成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阵地,成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
2015年,15岁的南央坐上火车来到石家庄市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开启属于她的西藏班生活,此情此景,她的姐姐三年前也曾经历过。但相较于姐姐,南央觉得其实自己幸运得多,离家求学时已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
从小成绩优异的姐姐德庆曲珍,在小学举行的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考试中获得内地升学的机会。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负责统一购票,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护送到校,是升读内地西藏班学生们的集体出藏方式。初次离乡的曲珍虽有一路上有朋友的陪伴,但年仅12岁的她,在到学校的第一年里,总是半夜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但第二天起床又会摆出一副无事发生的面孔面对舍友的关心。曲珍爸爸和对床女孩的爸爸是小学同桌好友,对床女孩把曲珍的行为看在眼里,在跟家人通话时也把对曲珍的关心说了出来,曲珍爸爸也知道了女儿的情况。曲珍求学的第一年结束了,但因为当时政策要求藏生三年的寒假都需留在学校,随着藏历新年(每年的2月份)的临近,一家人对曲珍的思念就像香炉里飘出的烟雾,持久萦绕在一家人的心里。南央人生中的第一次飞机旅程,就是跟随父母一起到重庆找姐姐。两姐妹刚见到面,南央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觉到眼睛里有水涌了出来,滑到了脸颊上,“我还哭了好久,但姐姐倒是很平常,没有哭”。
“不过现在想起来好像电视剧啊,当时我们住在姐姐学校的家长宿舍里,差不多待了一个月吧,要走的时候,她出来送我们,但说完拜拜就头也不回地走了。看起来毫不留恋的样子,但那时候她肯定是忍着眼泪不想让我们看见她哭的。”南央笑着说道。
因为高中与姐姐同校,所以南央被常被老师们拿来和姐姐比较。“姐姐考进学校的时候是年级第三,而我考进学校的时候是倒数第三。”南央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说道。回想高中时期,南央说:“其实我也蛮幸运的,我遇到的老师都很好。那时候我偏科很严重,语文和历史最好,数学之类的很差,但老师们也没有放弃我。”虽然老师们都爱比较她们两姐妹,但语文和历史老师却从不这么做。南央坦言自己一开始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常常去找语文老师问问题、谈心。“有一次在校园的路上遇到历史、地理、物理三位老师,地理、物理老师见到我又开始比较我和姐姐,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讲起姐姐的好话,哎呀你姐姐怎么怎么好。”我被南央模仿老师说话时恨铁不成钢的语气逗笑了,她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仿佛故事里的主人公根本不是她。“那时候历史老师就走过来告诉我,‘不要理他们,你也很优秀’,然后拉着我的手一起走了。那时候就感觉韩老师真的人超好的!后来我找历史老师的次数就越来越多。”
其实南央的历史启蒙老师出现在她的初中时期,那是一位60多岁快退休的老教师,“她看起来很慈祥,上课也不按着课本,总是会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从那时起南央就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成绩也一直很好。
但另一位人物的出现才让高二的南央决心在历史学习的路上继续走下去。韩老师因为怀孕请产假离开课堂,于是,张老师来接替了她的班。张老师是研究生毕业不久,没褪去的学生气让她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南央喜欢历史,遇到不会的题目向张老师请教的时候,张老师不会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给她扩展了很多。“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有这么多可能的原因,我就自己查自己看,越看我越感觉历史真的好有趣!你难道不觉得历史很有趣吗?”南央挑了一下眉,带着兴奋的神情反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