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味”的学者到地方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艺培养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一点在部队中尤能体现,许多学习资源一般优先给予部队使用,德国专家到中国传授双簧管技术,招生的对象也局限于部队的年轻军人。
当时的大环境下,无论是乐器还是其他行业都面临着重新崛起的局面,双簧管是一个不太热门的西洋乐器,要发展起来实属不易,需要面临的不仅是演奏的技术问题,还缺乏熟练的专家及乐器所需材料的问题。
双簧管的哨片对于双簧管演奏起着决定性作用。1950年以前我国使用的双簧管哨片都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价格昂贵,一般人都用不起,直到1955年湖南省管乐队虞大铭成功研发出我国自主生产的哨片,开启了国内自主生产哨片的先河,双簧管哨片的生产成本才大大降低,投入学习双簧管的学者数量也逐渐增多。
德国的双簧管专家还没来中国前,杨东跟着中国的专家学习双簧管,同时研究乐队里的双簧管、长笛、长号、短号等各种各样的乐器。
师从中国专家的杨东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双簧管“土学者”,学习的都是中国土味乐理,所以德国双簧管专家来到中国后,他紧紧地抓住这个机会,最终得其所愿。
“跟着德国人学了两年,演奏起来就像那么回事了。”老人谦虚地说到。双簧管教学结束后,德国专家回到了德国,学生们原来从哪个单位来的就回到哪个单位,杨东也踏上了回武汉军区的路。
两年之后再回到武汉,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一切都没变。
杨东得到了德国专家的认可,不过,“说实在话,我在这批孩子里,实力算比较好的,那是因为我平时练习多一些,不能说是专家,只能说是比一般的孩子好一些”。和外国专家学习两年与之前跟中国专家学习的经历完全不一样。这一次,杨东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回到武汉军区后,他继续深造双簧管的演奏能力,内心里的澎湃让他醒悟,这次接触到的是真正的西洋乐器,是栩栩如生的、带有灵魂的演奏技巧。
慢慢地,杨东在不断练习和深造中,掌握了个人独奏的能力,双簧管的水平越来越高,后来在武汉军区,甚至是武汉地区,成了真正的双簧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