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这本书是由.吴根友导读注译创作的,《道德经》共有93章节
1
凡 例
一、本书以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但在个别句子的断句方面有异于楼校的王本。分段是根据作者对本书的理解而展开的,与楼本的分段并不相同...
2
前 言
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司马迁说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考苦县在春秋之时为陈国相县(即今安徽涡阳县),楚惠...
3
目录
目 录 凡 例 前 言 第一编 道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二编 德论...
4
第一编 道论
本编将《老子》五千言中论道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体现老子贵道的核心思想。所列十三章未必能完整地表达老子道论的思想内容,但大体上可以反映老子道论的主要思...
5
第一章
导读 本章在王弼本中原为第二十五章。本书作者认为,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理解了“道”,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故放在新编第一章。该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可...
6
第二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一章,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揭示道的不可命名的根本属性,要求人们不要执着于道之名,而是要通过道之名理解万物开端时的状态。此章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
7
第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的第四章,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道的特性。一是讲道之体具有冲虚的形态,但从道用的角度看,它不会达到极盛的状态。二是讲道虽然像深山里的渊泉之水,体量...
8
第四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四章,主要意思是告诉人们,对道的认识与把握,不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入手。对万物开端之处的道能有所体知,就把握了道的根本要领。道的开端处即是无...
9
第五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四章,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理解。第一层是前面两句话,即在大道的秩序内,万物皆可凭自己的本性生存、发展。第二层从“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始,到...
10
第六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四十章,有两层意思。一是讲道的运动特性及其表象。其运动特性是“反”。第一章讲道有逝、远、反的内在系列特性,此处着重从运动的角度来揭示道的特性...
11
第七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四十二章,可从四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从生成论的角度解释道生万物的具体过程。此处所说的“生”,非母生子之生产,而是思维借助语言的功能所表现出...
12
第八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六十二章,主要赞美道对于人世间的无尚价值,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为前面三句话,总括道对于好人与坏人的二重价值。第二层从美言与尊行的价值...
13
第九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六十七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解释自己的核心概念“道”为何与任何具体的东西不相似的理由。这一理由在今天看来也许不那么有说服力,但的...
14
第十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三十七章,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讲侯王与道的关系,即前三句所论。侯王治理社会,要遵道而行,百姓才能归化,侯王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尤...
15
第十一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二章,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讲道的功能。从表面上看,道无所欲求,可以看作是渺小,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东西能让...
16
第十二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四十一章,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主要讲三种不同精神境界的士人对于道的理解方式。其实也可以说,对道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决定了士人的精神境界。...
17
第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一章,主要讲道与德的关系。我们将它放在此处,作为承上启下之章。本章还引申出物、势两个概念,但在老子五千言中,对物、势两个概念讨论得不多。...
18
第二编 德论
本编论德的文字比较少,仅有三章,但这并不表明德论的内容在老子的思想中不重要。老子自己已经明确地说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就表明,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讨论“...
19
第十四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二十一章,该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讲德与道的关系,即前面两句。第二层从“道之为物”起到“以阅众甫”止,主要意思是讲作为实体的“道”...
20
第十五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八章,属于王本的下篇第一篇,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则攘臂而扔之”为止,主要讲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五种政治治理的...
21
第十六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五章,该章在后世多作养生的内容而被人们关注。实际上,该章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开头至“和之至也”止,用文学的手法喻指道德修养达到极...
22
第三编 政论
本编共有二十七章,是各编中内容最多的。可以这样说,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政论,这不只是因为本书的编辑体例使之然,而主要是其哲学思想的本身性质决定的。中国古代哲学的...
23
第十七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八章,从道的角度批评周代文明,认为仁义、智慧、孝慈这些正面价值,其实都是更为根本的价值丧失之后出现的次一级的价值,并不值得大力地宣传。人们...
24
第十八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七章,在此章中,老子给出四个衡量执政者好坏的标准,又将社会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现象归咎于执政者失信在先的结果。老子告诫执政者,要效法...
25
第十九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三章,主要从道的角度来批评当时诸侯国政治中不合乎道的浮华现象,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即是开头的三句话,正面陈述老子本人的政治主张,要...
26
第二十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二章,主要批评过分奢侈的物质生活与享乐生活对人的生理与心灵的伤害。老子提倡一种简朴的生活,以理想中的圣人的主张来批判他所处的时代出现的一种...
27
第二十一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十三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即开头两句话,直接表达老子的宠辱观与尊重生命的观念。第二层即是解释齐等宠辱与尊重生命的理由。第三层是在第...
28
第二十二章
导读 本章原为王弼本第二十九章,集中阐述“天下不可为”的理由,这种理由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天下为神妙之器物,人的认识无法把握它,故不可为;二是经验层面...
29
第二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七十七章,借天道与人道的对比,讲政治上的公平与公道,并把自己的形上之道与形下的政治法则结合起来。全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天之...
30
第二十四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五十四章,主要阐述执政者在不同层次上的修身活动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老子还通过对不同层次修身的价值与意义的阐述,提出了他自己所特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