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行论
本编包含的十二章,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老子的实践哲学的内容,具体说来,即是如何运用“道”,或者说运用道来处理人间的诸事务,会有什么样的好结果。
本编有两章讲到“古之善士者”的得道者的形象:一是作为得道者的形象,带有某种神秘性;二是作为战争中的指挥者具备一种从容淡定的大将风度。而本编的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主要是阐述作为道之“一”的重要性,以及得道者的形象:宁愿珞珞如石,不愿琭琭如玉。
本书的第八十章,历来注家多从养生的角度来解释、注释之,越讲越神秘。其实老子在此章讲的养生道理并不神秘,只是有文学的夸张成分,以致误导了一些人。如果联系庄子的至人、神人观念,尤其是“不为外物所伤”的养生思想,就可以理解老子“以其无死地”的说法只能是一种理想性的描述,而非真实性的陈述。
本书的第七十八章,向来都受到诟病,认为老子在讲权诈之术。实际上老子讲得很清楚,这些诸侯国国家策略方面的内容是治国之利器,不能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正如当代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战略一样,属于保密的范围,很难说是阴谋、权诈之术。老子本人讲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恐怕才是他讲的治国之道层面的内容。
另外,本书第七十五章讲的“为学”与“为道”的不同,以往很多解释者,包括我本人在内,都把“为学”与“为道”理解为对立的两件事。而这种理解在《老子》的文本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即老子认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道,在外面走得越远,关于道知道得就会越少(本书第六十二章)。但我在从事注释、翻译的过程中,发现“损之又损”与“玄而又玄”在句法上是相同的,为道即是修道,修道即是要不断地剔除人的内在主观想法,而这种精神的修炼法,实际上是“涤除玄览”的另一种说法。因此,我不再把“为学”与“为道”看作是对立的两件事,而是看作不同的两件事。“对立”是“不同”的特例,正如“矛盾”是“差异”的特例一样。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与受傅山将“绝学无忧”理解为“超越学而无忧”的妙解启发有关。如果一个人在学的问题上仅仅停留于知识的增加层次,而不能上达智慧的领悟层面,那么日益增多的知识可能会导致人的真正无知与傲慢,食古不化、两脚书橱、书呆子等,就是“为学日益而不化”的具体表现而已。如何将“为学”与“为道”结合起来?老子的后学庄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提出的“技进乎道”的命题,似乎给出了完美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