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六十二章,主要赞美道对于人世间的无尚价值,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为前面三句话,总括道对于好人与坏人的二重价值。第二层从美言与尊行的价值视角出发,以衬托的方式说明普遍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绝对价值。第三层主要从上述两个层次的理由出发,论证道在王侯政治治理过程中所具有的绝对重要性。第四层是一种哲学的反省,论证道之可贵的理由。
此章着重揭示道的超越性价值,它首先是善人的法宝,但不善的人在道的视野里也会得到适当的庇护。正如当今社会的犯人也应该得到基本的人权一样,这正是道对于不善之人庇护的一种体现。依道而实现自己的正当追求,可是人的认识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盲点,因此,即使人依道而行也会有过失。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过失,可以免于严重的后果,如筑堤导河于江,导江于海,也可能会出现决堤的现象。这与硬性地堵住河水,不让它向下流,其过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依道行事实现自己的所求,而在实现所求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人为的错误。但原则上这是依道而行的错误,故可以免除严重的后患。
老子思想是哲学的而非宗教的,就在于他时常以这种理性反省的姿态来论述问题。至于他提出的哲学理由在今人看来是否具有哲学道理上的合理性,逻辑上的周延性,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2,不善人之所保3。美言可以市4,尊行5可以加人6。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7,虽8有拱璧9以10先11驷马12,不如坐进13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14不曰以求得15,有罪16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藏也。
2宝:宝物,值得珍视的东西。亦可理解为法宝。
3之所保:庇护所。
4市:做交易。此处指卖得出价钱,有价值。
5尊行:善的行为。与上文“美言”对仗。
6加人:给人带来正面的价值与评价。
7三公:此官职有三说。一说三公泛指诸侯。二说见《周礼·天官·宰夫》,指太师、太傅、太保。三说见《大戴礼记·保傅》,指司马、司空、司徒。老子为哲人,此处着重讲道理,而非实论官职,可泛指诸侯。
8虽:即使。
9拱璧:两手拱抱之璧,即为大璧。作为礼器,尤其珍贵。
10以:而,作为连词,意思为“与”。
11先:通“”,多之义也。
12驷马:驷,本义为由四匹马拉着的一乘车,此处驷马连用,代指马车。驷马即指马车与单独的马匹,它们均是古代国家的重器。
13坐进:跪进也。由于道为无尚尊贵的礼物,又是奉献给天下共主,故曰跪进。
14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此为倒装句,古时候的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道?何,为什么。
15不日以求得:此句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式当为“不曰以之求而得”,意谓如果人们按照道的方式做事,就能实现自己的追求。此句可作为第二章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注脚。“观其徼”,传统注释大都注为“观其边界”,引申意义即为“观其所至”,而观其所至,即是观其所求之得。
16罪:过也。此句为省略句,依上文当为“以道而求而有罪以免邪”。
译文
道是万物所深藏的地方,它是善人的法宝,也是不善的人的庇护所。善良的语言可以卖得出价钱,善良的行为可以提升人的价值。一个不善的人[远比美言、尊行更有价值],我们有什么理由抛弃他呢!
因此,确立天子,设置三公之位,即使再加上拱抱的大璧和众多的战车与战马,也不如跪进我所说的道更有价值。
古时候的圣人为什么要尊重我所说的道呢?不正是因为凭借此道可以满足自己的追求,而在依道而行有罪过的时候可以免除惩罚的缘故吗?所以,我所说的道是天下最尊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