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一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九章,主要是从数字“一”的角度阐述“道”之小、基础、统一诸种意思。在老子时代,“一”作为基数,是最小的数字,故有数之开端的意思,而道亦作为天地万物之开端,故二者有类似性。而“道常无欲”,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一”作为数之小,亦与道有性质上的相似性。故本章以“一”作为道之代名词,阐述世界统一于道的原理。全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一”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引申性的论述,主要从“一”代表物之始端、弱小的性质阐述人世间做事、做人、为政的道理,尤其是对追求“数舆”行为的批评,主张保持一种质朴的人生状态,这是老子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的体现。

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2,地得一以宁3,神得一以灵4,谷得一以盈5,万物得一以生6,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7

其致之8,天无以清将恐裂9,地无以宁将恐发10,神无以灵将恐歇11,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12,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13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14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15。不欲琭琭16如玉,珞珞17如石。

注释

1一:数之最小者,喻物之开端的统一、混一不分之状。此处代指道。《庄子·天下》篇“明于本数,系于末度”一句的“本数”,当指此“一”。

2清:静也。清静以为天下正。

3宁:安也。

4灵:明也。

5盈:充实也。

6生:获得生机。

7贞:正也,天下人行为之标杆也。引申为主宰者。

8其致之:其,代词,代指上文所言“昔之得一”诸事。致之,自然地达到如下的结果。之,代指后文所言六事。

9天无以清将恐裂:无以,当为“无一以清”之省略。王弼注云:“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王注提醒后人,此句中“无以清将恐裂”,非指没有“清”导致天将崩裂,而是说天不得一而后清则将崩裂。后五句中“无以”一词意思与此句相同。裂,分离。老子认为,天中日月星辰诸物,若无“一”为其根据则将四分五裂。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万有引力”的科学观点解释宇宙中众星系之间的联系。20世纪宇宙学理论用“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间众星系之间的联系。老子则是用思辨的哲学之“一”来解释宇宙间众物之间的统一。因此,世界的统一与联系问题,既是亘古的哲学问题,也是常新的科学问题,只是解题的方式不一样。

10发:通“废”,弃置,无用也。

11歇:停息也。

12灭:绝迹也。

13蹶:跌倒。引申为王位被颠覆。

14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作为基数,与万物之“万”比起来,可称之为“小”;万丈高台起于平地,“一”又可称之为“下”。故此两句虽然语意有所跳跃,然在哲理上是内在一贯的。

15致数舆无舆:舆,借为“誉”,荣誉。致数舆,得到多次的荣誉。无舆,没有荣耀。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得“一”足矣。而得“一”即得道也。

16琭琭:珍贵之貌。

17珞珞:粗砺之貌。

译文

远古之时有得“一”诸物,如天获得“一”而清静,地获得“一”而安宁,神获得“一”而灵明,山谷获得“一”而充实,万物获得“一”而拥有生机,侯王获得“一”而成为天下之主宰。

由这些就可以推论之,天不得一而清静就会分裂,地不得一而安宁将会废弃,神不得一而灵明将停止作用,山谷不得一而充实将会枯竭,万物不得一而拥有的生机就会灭绝,侯王不得一就不能高贵,其主宰的天下将会被颠覆。

所以高贵者要以低贱者为其根本,高位要以低下为其地基。因此侯王自称自己为孤、寡、不穀之人。这莫非就是以低贱为根本的道理啊?难道不是吗?所以多次地获得荣誉而实际上是没有荣誉的。不要珍贵得像玉一样,不如像珞珞之石那样粗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