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二章,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讲道的功能。从表面上看,道无所欲求,可以看作是渺小,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东西能让道臣服于它,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让自己的诸侯国变得安宁。而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露降临,人民才会自动归于均衡的状态。第二层是讲人类社会的开端是始于有名的状态。有名的社会即是有各种制度与束缚的社会,不得已而用这些名号制度来管理人们。但执政者要知道名号制度的负面作用,不能乱用名号,徒增混乱。知止,即知道止于已有的名号系统而不胡乱地增加新的名号,这样就可以避免政治的危险。政治管理的行为要合乎道序的要求,以合乎道序的方式治理诸侯国,正如大小河流最终汇于大海一样顺理成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1,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民莫之令而自均4

始制有名5,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6。知止可以不殆7。譬8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朴虽小:朴,即道之别名。小,道“常无欲,可名于小”(第五章)。此处“小”是从道的无欲、无为、人不知其用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真正的渺小,无所作用。下一句“莫能臣”亦可说明道之“小”仅是一假象。

2自宾:自动地宾服于道序。

3甘露:纯净而有甜味的露水。喻天地以合乎道的方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美好结果。

4民莫之令而自均:此句再次表明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在道序里,万民自动地走向均平的美好生活状态。

5始制有名:制,本义为裁剪,引申义为人为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名号系统,尤其是从族长、官制等命名的行为开始的。

6知止:知道定于根本之道。儒家《大学》篇要求人们“止于至善”,老子要求人止于道。这里将道视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7殆:疲惫、倦怠。

8譬:喻也。

译文

道在恒常的状态下是没有名号的,质朴无名号之道看起来很渺小,但天下万物没有谁能让它作为臣下以供驱使的。侯王如果能够坚守道,他治下的万物将会自动宾服于道序。天地也自动相互作用,从而降下甜美的露水,人民没有受谁指使而自动地均平和谐。

人类初创的制度是从有名的时候开始的,名号制度既然已经存在了,作为执政者应该理解自己的行为应当系于道序之上。知道自己的行为系于道序之上就可以没有倦怠的危险。这即是说道序在天下流行,其结果类似所有的河流最终都要流到长江大海一样,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