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七章,从天长地久的直观经验认识入手,讨论人何以能长生的道理,体现了老子思想追求现象背后所以然的道理的哲学品格。由天长地久的经验现象又进一步推论圣人效法天地而能做到“无私”的存身原则,从而将“无私”的道德理想与天地之道、圣人的法则联系起来,以论证“无私”的道德原则的神圣性。圣人通过“无私”而能在无意中实现自己“存身”的个人目的,看起来是一个吊诡的方法,这种吊诡的方法本身不能理解为是圣人故意使用的一种理性的狡黠,其实是一种天道运行的自然结果。老子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章中的圣人恰恰是“大善人”的另一种说法,这种圣人即使是无意志的天道也自然而然地会赞助他,保佑他。老子的哲学取消了人格神的上帝,人间的一切行善与善人如何能够得到回报,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老子以天道自然回馈善人与善行的思想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然只是一种信仰,并没有必然的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此章中的“无私”观念与秦汉以后,特别是今天伦理学中的“无私”观念相比,其内涵还没有那么丰富,其道德的意味也没有那么浓厚。这一点需要细心体会。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2,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3邪?故能成其私4。
注释
1不自生:不特别地为了自我的生命而保持长寿。
2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放在众人生命之后,其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他的生命价值被众人奉为优先。此即圣人在上而民众没有感受到统治的压力的缘故,故众人乐于推举圣人作为领导者。下文“外其身而身存”与本句意思相近而言说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3无私:即不以自我的利益为重。
4成其私:实现了自我存在的目的。此是自然而然的结果,非故意求之也。此可以视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另一种说法,亦是道“常无欲,以观其妙”的例证之一。
译文
天地的寿命恒长而久远。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恒长久远,是因为它不追求自我的生命与存在,所以能够恒长久远。
所以圣人[向天地学习],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放在民众生命之后,而其生命的价值恰恰被民众置于优先重要的位置;把自己生命的存亡置之度外,而其生命恰恰因此而被保存下来。这难道不正是因为圣人的无私行为吗?所以他最终反而在无意中成就了自己个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