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七十八章,以水的柔弱形象为喻,诗意地论证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由此而进一步阐述如何做诸侯王、做天下王的道理,并又从为政的道理而上升到言说的一般原则:正言若反。
本章可从两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借水之形象论证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而就是如此浅显、易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但并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老子在此又触及中国哲学中的“知行问题”,这与《尚书》中所说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道理是一致的。老子实亦阐述了“能知不能行”的知行脱节问题。第二层由水之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进一步引申到政治领域,要求诸侯王、天下之王学会以柔弱自处,承受国家之垢病、国家之灾祥。从表面上看,诸侯王、天下之王承受了国之垢病、天下之灾祥,人人都可以指责他、辱骂他,是柔弱无能的表现,实际上恰恰体现了王者的强大。合乎道的“正言”,往往以与表象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点,的确体现了老子思想的深刻之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2,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3,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4
注释
1其无以易之:其,代词,代指“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事实。易之,代替它。
2垢:耻辱也。
3不祥:即灾难,妖祥。
4正言若反:正言,合乎道的话语。若反,言语的表面意思与实际的意思是相反的。
译文
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加柔弱了,然而当它攻击坚硬强大的事物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它在攻击坚强的万事万物之中是不能被取代的。弱小的可以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的人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将之践行。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一个诸侯国的耻辱,这就叫作社稷的主人;能够承受诸侯国的灾祥,这就叫作天下的王者。合乎道的话表面意思与实际的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