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五十六章,主要涉及了三个问题。一是知与言的问题,与上一章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的问题相关。二是正面表达了老子“玄同”的方法,即用一系列负的方法来化解人世间的一切争执与矛盾。三是对“玄同”自在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可以说是对本书第一章道的“独立而不改”属性与第二章“同谓之玄”的深入阐发。“玄同”实即道与玄德的另一种说法,主要从泯灭万物之差异的角度来言说的,故称之为“玄同”。此点与本书第十三章所说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说法可以相参阅。

联系老子的整体思想,其所谓的“言”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希言自然”“大音希声”之类的道言。其二是统治者发布的政令文告,如“多言数穷”。其三是人类的一般性言说,即本章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人类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但在老子看来,语言与名(词与概念之总和)总是后起之物,与道总有一点儿隔阂。对于道的领悟与体知,是无法借助语言来充分实现的。因此,老子对言说与智慧之间的关系是持否定性态度的。这一点与现代西方广义的语言哲学高度肯定语言的价值,如海德格尔称“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说法相比,是极其不同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

塞其兑,闭其门,2挫其锐3,解其分4,和其光5,同其尘6,是谓玄同7。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即领悟了道的智慧之人。言者,善辩者之类的人物,如惠施等名辩学家之类的人物。不知,不知“道”也,亦即没有智慧。

2塞其兑,闭其门:兑,出入之口也。门,出入之通道也。此句话为互文,类似魏晋时的骈体文的句式。全句意思是:堵塞人的眼耳口等认知的门径,进而杜绝人们的感性认知的通道。

3挫其锐:挫,折也。老子认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故人当磨损其棱角,使之钝化,进而外不伤物,内不伤己。

4解其分:分,通“纷”,本义为马尾之韬。解其纷,本义即放开马尾之韬,让一切回归自然状态。庄子有“解其天韬”一语,可与此句相参阅。

5和其光:让光变得昏暗一些,不那么耀眼,故物与物之间的区别就不那么明显。

6同其尘:尘,秽也。与秽混同,不以清高、洁白自居也。这亦与“知白守黑”“大白若辱”的说法相通。

7玄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道也,玄同即道同。以道观之,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看,一切差异皆可泯灭,故称之为玄同。玄同亦可与后来佛法所讲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相通。真正知道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并不真正地知道。

译文

堵住进出之口,关闭进出之门,折损那锐利之棱角,放开其韬袋,昏暗那四射的光芒,与生活中的浊秽混同在一起,这些做法就叫作“玄同”。正因为是玄同,所以万物不能因之而亲近,不能因之而疏远;不能因之而有利,不能因之而有害;不能因之而变得尊贵,不能因之而变得低贱,所以[玄同]就成为天下最为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