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四十章,有两层意思。一是讲道的运动特性及其表象。其运动特性是“反”。第一章讲道有逝、远、反的内在系列特性,此处着重从运动的角度来揭示道的特性。“反”有二义,一是相反,如种子发芽,破壳而出,这是对种子的完满性的一种破坏。植物、动物,凡有生之物从生到死,都是“反”。二是返回,即回到开端。一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回到当初的起点。一切动物从有生命的状态,到死亡,回到无生命的状态,亦即由存在到不存在,也是回归到开端状态。至于季节的轮回,日夜的交替,都体现了返回的普遍性。但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一个无限的宇宙视野。宇宙是否也会回到自身的开端状态,我们不知道。老子时代没有今人的宇宙观。因此,从返回的角度看,老子哲学所带有的循环论的局限性,也是无须为其辩护的。第一层中还提到“道之用”的问题。用,即功能,即道体展现出来的现象。它与“道体”不完全相同。老子比较偏重于从弱小、谦逊的角度来揭示道的功能与表象。如道常无欲,可名于小,即是道之用。道不名有,不为主,功成而不居功,都是弱的表象。第二层是从生成论的角度来考察万物的生成过程及其终极形态。天下可见的万物都是从命名后的有名状态下产生的,而有名的状态是从无名的状态产生的。此处“有”不能直接地理解为今日哲学讲的实有、存在,而是指有名。“无”应当理解为无名。第一章讲道为混成之物,先于天地而生。道为字,大为名,都是人称谓的结果。第二章讲天地开端时无名,有名的文化现象出现之后,万物获得了自己的名号,故万物从名号中得以确立自身的规定性,故名实为万物的母亲。王弼以此句为依据,将老子“贵道”的哲学解释成“贵无”的哲学,影响了他以后诸大哲人,如张载、王夫之等大哲学家。后世总将佛老连称,将它们称为虚无哲学,这都是受王弼影响的结果。

1者,道之动2;弱者3,道之用4

天下万物生于有5,有生于无6

注释

1反:有相反与返回二义。

2道之动:道的运动特性,即是第一章讲的道有逝、远、反三种运动的特性。

3弱者:示弱的表象。

4用:功用、效用。中国哲学讲体与用。体为实体,用为表现出来的功用与效用,亦可理解为表象。体实有而不可见,以用见之。用即体之现实化的表现,而不于一时一地充分展示体之无穷奥妙。体用一如,显微无间。此点不同于康德哲学体用分离,物自体不可见,人所见者皆假象的思想。

5有:此处当是“有名”之省略语。不应当理解为抽象的“有”。

6无:此处当作“无名”的省略语。不应当理解为空无一物的虚无。第一章既言道为混成之物,又先于天地而生,人类字混成之物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若以天下万物生于虚无,显然与老子贵道思想的总纲领不合。大哲人的思想有矛盾,但不至于思维如此混乱。“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句子中,“有”代表实有,有形,“无”代表空间上的虚空、无形。老子哲学,道统有无。道是有名与无名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虚空与实有的统一。道为绝对的一级概念,如易之有太极。王弼贵无,虽为妙思,然非老子哲学之本意,实王弼之哲学也,亦可曰王弼借老子以表自己之哲学也,亦可以看作是传统经学思维方式在王弼对《老子》注释中的体现。此点不可不察。另外,王弼“贵无”的思想,与《庄子·天下》篇说老子哲学是“建之以常无有”的思想有关。

译文

向相反的方向和以返回的方式运动,是道的自身运动特性。示弱,是道的现实表象之一。

天下万物都从有名的称谓状态下产生,而有名是从无名的状态下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