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二十章,意思颇为丰富,可与现代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以疯人之口道出“上帝死了”的一段相参阅,深切而颇富真情地描绘了哲人老子内心深处的精神孤独。所不同之处在于,老子没有尼采的悲愤与绝望之情,而是以一介孤傲的守道之士而自立于人世,故又可与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翁形象相对比。
全章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即第一句话。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到“飂兮若无止”句止,主要是批评世人的生存方式。尤其是此层后面两句,以形象的方式揭示了世人生活的飘忽不定、毫无根基的特征。第三层是最后四句话,表明老子个人的生活立场以及他与众人之所以不同的地方——“贵食母”。“贵食母”的哲人虽然很孤独,但在精神上有一种孤傲、自信。尤其与世人不同的是,他生活得有根基,不随风乱转。这一点,老子与孔子有某种相通之处。孔子自认为天命在自己的身上,他要体现并传承“斯文”,故终身栖栖遑遑而从不气馁。老子自信自己所奉侍的“道”,故而能俯视芸芸众生。中国古代社会的哲人虽然不同于犹太—基督教中的先知,但也都自信地认为自己与真理站在一起。
绝学无忧。1
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3,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7,如婴儿之未孩8,儽儽兮9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0,而我独若遗11。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1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13,我独闷闷14。澹兮15其若海,飂兮16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17,而我独顽似鄙18。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9。
注释
1绝学无忧:绝,渡过也。学,即有关礼乐制度的一切人为的知识,与道的朴素、自然而然的秩序等相反。老子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主张。故“绝学无忧”与“为道日损”的主张互为表里。明末傅山对此句中“绝”字的训释最富有新意,他说:“老子之所谓‘绝’者,绝河之绝也。学如江河,绝而过之,不沉没于学也,觉也;不沉没于效也,觉也。”(《傅山全书》第二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03页)今取傅山之意。
2唯之与阿:唯,古代人答应长辈或上级的指示类的话。阿,通“呵”,即大声斥责之意。
3畏:敬畏也。
4荒兮其未央哉:荒,广大而无边际之意。未央,没有停止。
5熙熙:高兴貌,喜悦貌。
6太牢:古代隆重的祭祀之礼,用以祭天地,备具全牛、全羊、全猪。祭祀礼毕,可享用牛、羊、猪之肉也。这似亦可与今日用公款举行的大型宴会相类比。只是今日的公款宴会没有祭祀的前奏而已。
7泊兮其未兆:泊,即淡泊之意。兆,本意为龟卜时显示出的征兆,意指为某种已经成型的形象,引申为对某事物有明显的价值偏好。
8未孩:孩,婴儿之笑容也。此上一句中的“未兆”,与此句中的“未孩”,意思相近。
9儽儽兮:疲惫、落魄的样子。
10余:丰裕、富足的样子。
11遗:丢失了某种东西。
12沌沌兮:混沌、质朴的样子。
13察察:明白、清晰的样子。
14闷闷:混沌不明之貌,与上文“察察”正相反。
15澹兮:水之摇动貌,以海水摇动不止的形象喻指人世生活诸象纷乱不确定的样子。
16飂兮:以风之来去无根喻世人生活没有根基,随着欲望而动。飂,音liù,风之吹动貌。
17以:凭借也。
18顽似鄙:顽,不灵活也。鄙,村野老夫,无知之貌也。
19贵食母:以食母为贵也。食,侍奉也。母,道也。
译文
超越一切人为的知识[而上达大道],就不会生出诸多忧患。
唯唯诺诺的答应与大声呵斥之间,其差异究竟有多大?善与恶之间,其差异究竟有多大?人们都对之保持敬畏的东西,我也不得不加以敬畏。一切都是那么广大无边而看不出何时能停下来!普通大众都显得那么高兴,好像正在享受太牢之后分享的祭品,好像春天来了远足于郊野登高而望那样的喜悦。唯有我淡泊而像还没有开化,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不知道笑一样,疲惫落魄而不知道哪里是我的精神故乡。众人都好像丰裕而又充足,唯有我好像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实在是一个只有愚朴之心的人啊!一副混混沌沌的模样。世俗的人们都显得那么明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唯独我昏昧无知。普通的人们都是那么的精明[,知道事物之间的锱铢之别],而唯独我混沌无知[,不知事物之贵贱]。一切都是那么恍惚不定像大海之波澜一样,一切都像大风一样飘荡没有根基随起随灭。
普通大众都好像有所凭借[,信心满满地],唯独我冥顽不灵好像一个村野老农孤陋无知。唯独我与普通大众不同,因为我恭谨地以道为生活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