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导读

此章原为王弼本第六十六章,主要阐述如何成为天下之王的政治之道,亦可说是老子的王道政治的基本理想。本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三句,为设喻之词,形象地阐述了江海成为百川之王的道理。第二层次为中间四句话,根据上文的喻词,进一步阐述王者之道的具体内涵。第三层又进一步以理想中的圣人为榜样,揭示“不争”与王道的内在关系。

老子提倡以“不争”的方式实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理想效果,与他在道的层面揭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圣王的“不争”即是道的“无为”。“天下莫能与之争”,即道的“无不为”。可以说,老子试图以负的方法来实现正的方法所要达到的效果。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1王者,以其善下2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3,必以言下之4;欲先民5,必以身后之6。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7,处前而民不害8,是以天下乐推9而不厌10。以其不争11,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1谷:泉出通川为谷,即小的河流。

2善下:善于居下,即善于运用谦虚的方式。

3上民:居于民之上,即成为人民的领导。

4下之:下于民。下,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之,代指人民。

5先民:处于民之前,即领导人民的另一种说法。

6以身后之:把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放在人民的生命之后。

7重:有沉重的感觉。

8不害:不受到伤害。

9乐推:乐于拥戴。

10不厌:不厌弃。

11不争:不与民竞于利也。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领袖,是因为他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的领袖。因此要想真正地领导百姓,就必须以谦下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想站在人民的前面引导他们,必须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正因是这样,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没有沉重的压力,处于人民的前面而人民不受伤害。因此人民乐于拥戴他而没有厌倦之意。这正是因为他不与民竞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