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八章,属于王本的下篇第一篇,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则攘臂而扔之”为止,主要讲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五种政治治理的形态,高度肯定上德之世,极力批评上礼的政治形态。第二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个退化的道德史观,将上礼的社会看作是人类政治混乱的真正开始的时代。很显然,老子对于周朝政治秩序从总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与孔子称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政治态度截然相反。第三层从普遍性角度来讨论得道之实的社会与居道之华的社会的区别,由此,老子提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处厚去薄,处实去华。
上德1不德,是以有德;下德2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3为之而无以为;上义4为之而有以为,上礼5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6。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7。
前识8者,道之华9,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10,不居其薄11;处其实12,不居其华13。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即最崇高的美德。
2下德:即最差的德性。
3上仁:最符合仁之本质的仁德。
4上义:最符合义之本质的伦理规范。
5上礼:最符合礼之本质的礼制社会。
6攘臂而扔之:攘臂,挽起袖子。扔之,用手拽着人的样子。
7首:开端也。
8前识:王弼认为是“前于人而识”,是下德之伦也。严遵认为是“预设然也”。河上公认为是“不知而言知为前识”。韩非子认为是“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笔者认为严遵、韩非子的解释更符合老子的意思。老子讲“道法自然”,讲“不敢为天下先”。前识,即先于自然法则而动,是主观性的,受欲望或习俗,或一种观念、成见的驱使而作为。而这些东西都是“道”的运动所表现出的表象,而非道之根基性的、深藏不见的那部分内容。
9华:表面现象。
10厚:重也。即道之根基,无名的状态。
11薄:轻也。
12实:质也。
13华:文也。
译文
最崇高的美德不以德自居,因而是真正的有德。最低下的德性以德自居,因而是真正的缺德。上德之世无为也没有什么需要有为的;下德之世忙碌而真的有事可做。上仁之世有作为而实际上无事可做,上义之世有为而真的有事可做。上礼之世有为而没有谁响应执政者的做法,于是统治者挽起袖子将人们强行拽入他们的规范之中。
因此失道以后提倡德治,失德之后提倡仁治,失仁之后提倡义治,失义之后提倡礼治。礼制啊,是人的忠信美德变得轻薄之后的表征与社会陷入混乱的开端啊。
先于自然而动的东西,是道的外在假象,实际上是人陷入愚蠢的开端。因此真正的大丈夫以厚重自处,而不居于轻薄之地;把自己放在质朴之地,而不自居于表面的华文。因此我们应当剔除薄、华而择取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