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六十七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解释自己的核心概念“道”为何与任何具体的东西不相似的理由。这一理由在今天看来也许不那么有说服力,但的确解释了老子哲学核心概念“道”的抽象性特征。第二层进一步阐述了老子哲学的三个核心原则,并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三个核心原则在现实世界的独特作用。第三个层次集中论述了“慈”这一原则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它在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慈既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的时代性特征,也显示了其哲学的永恒意义,因为“慈”的观念与古今中外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都是一脉相承的。
此章还可与后来佛教的“三宝”相参酌。在佛教之中,佛、法、僧为“三宝”。而老子的“三宝”没有具体的人物,仅是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思想原则。仅就此点而言,老子的哲学比佛教的哲学更具有哲学的理性意味。此章中“慈”的观念极其重要,加上仁字,后来就形成了仁慈的概念,与悲字结合,就形成了慈悲的概念。仁慈可视为儒家的观念,慈悲一般是中国化佛教的观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儒、佛之间的桥梁意义,可通过这一组概念体现出来。
天下皆谓我道大1,似不肖2。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4。一曰慈5,二曰俭6,三曰不敢为天下先7。慈,故能勇﹔俭,故能广8﹔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9。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10!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11
注释
1大:非第一章中作为道之名的大,而是漫无边际,无所不包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抽象了。
2肖:像也。
3久矣其细也夫:此句为倒装句,可以还原为:“夫其细也久矣!”细,小也。引申为无足轻重的意思。久,很早以来。
4保之:珍藏也。
5慈:爱也,柔也。
6俭:约也,约于道也,与老子说的“少”相通。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此“俭”非局限于今日道德上的节俭,毋宁说道德的节俭仅是此“俭”的具体表现之一。
7不敢为天下先:即不敢先于天下万物而动也,意即道法自然也。与后人所警示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意思并不相同。
8广:拓展至广大。就此章上下文的意思来说,有广土众民之意。若联系本书第二十八章所讲的“长生久视之道”的意思,广亦可通“旷”,训为久远之意。
9长:读zhǎng,成为领导者。
10死矣:走向灭亡。
11此句甚为重要,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积极的天人关系的思想。一个国家的命运,即使天命要保护它,也仍需要统治者以慈爱之心来对待他治下的人民,才能获得长治久安。“天将救之”仅是必要条件,“以慈卫之”才是充分条件。由此可见“慈”的重要性。故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系里,并不包含消极的、被动的意思。而且,此章有总结商王朝天命观的意思,是周王朝“以德配天”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漫无边际,好像什么东西也不像。正是因为我所说的道漫无边际,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我所说的道像一个什么具体的东西,早早地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我拥有三个法宝,长期以来坚持而珍藏着。第一称之为慈爱,第二称之为俭约,第三称之为不敢贸然地先于天下万物而动。正因为慈爱,所以能真正的勇敢;正因为俭约,所以能真正的广有天下;正因为不敢先于天下万物而动,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领导者。当今的人们抛弃了慈爱而一味地追求勇敢,抛弃了俭约而一味地追求广土众民,抛弃了后于物而行却一味地追求先于物而动,一定会走向灭亡。
那慈爱啊,用她去作攻击就会胜利,用她去守卫城池就会固若金汤。即使是老天要拯救一个国家,也还需要用慈爱之心来配合天意以保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