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三章,主要从道的角度来批评当时诸侯国政治中不合乎道的浮华现象,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即是开头的三句话,正面陈述老子本人的政治主张,要求执政者依道而行,反对走捷径。第二层主要是批评当时诸侯王的政治行为不合乎道序的要求,有大量虚华的政治现象。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虚华政治现实里两种尖锐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朝廷的建筑干净整洁,统治者衣着很华丽,身佩利剑,看起来很威严,而且囤积了很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下层百姓的田地抛荒,而国家的国库实际上是空虚的。这种不合理的财富分配与占有状况,老子直斥之为是虚华的繁荣,是不合乎道的要求的。
使我介然1有知,行2于大道,唯施3是畏4。大道甚夷5,而民好径6。
朝甚除7,田甚芜8,仓甚虚9。服文彩10,带利剑,厌饮食11,财货有余12,是为盗夸13。非道也哉!
注释
1介然:确然。
2行:从容地行走。
3施:邪僻之行也。
4畏:敬畏。
5夷:平坦。
6径:看起来更便捷的小路。
7朝甚除:朝,指朝廷建筑。甚,十分,很。除,整洁。
8田甚芜:田,土地。芜,荒芜,不长庄稼。
9仓甚虚:仓,仓库。虚,空虚,没有多少储备粮食。
10服文彩:服,穿着。文彩,华丽的衣裳。
11厌饮食:厌,足也。统治者足于饮食,无所事事。故曰“厌饮食”。《论语·阳货》中孔子批评一些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作为老子这句话的注脚。
12余:丰裕。
13盗夸:虚华也。俗语有“盗汗”一词,盗汗即虚汗。夸,古“华”字。参见张富祥《〈老子〉校释二题》一文,见《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译文
假如我确定无疑地知道什么,一定要行走在大道之上,对于任何邪僻的行为保持高度的敬畏态度。大道本来是平坦的,而一般的人总喜欢寻找捷径。
统治者的朝廷建筑搞得很整洁,可他们统治下的田地却荒芜不长庄稼,仓库里空虚没有什么储备粮。统治者们穿着华丽的衣裳,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家家的财富都非常丰裕,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不合乎道的要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