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八十章,历来视为老子的“理想国”,可与《礼记》中的“大同”理想相参阅。实际上,这是老子针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而设计的政治改革方案。只是老子当时在周王朝的政治地位过于低下,不仅无法推行其政治改革方案,甚至连向周王上书提出政治改革方案的机会也没有。

全文可从两个大的层次来理解。“小国寡民”是其总的政治纲领,也是其政治目标,此为第一层。后面为第二层,即实现这一政治纲领或政治目标的具体方法,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小的层次:其一是器物层面,尤其是关乎政治与军事的器物,其主张是不要使用大型的、先进的器物。其二是心态方面的,以追求纯朴的生活为目标。故其文中的甘、美、安、乐四个词,都应当作为意动用法来理解。其三是诸侯国的规模问题与民众的生存方式问题。不相往来,实际上是指在理想中的井田制社会里,百姓生死不出其乡的一种绝对自足状态,并非后人所说的小农经济社会的自给自足。

小国寡民1

使有2什伯之器3而不用,使4民重死5而不远徙6。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7,无所陈之8。使人复结绳9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0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11不相往来12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之变小。寡,使之变少。皆使动用法。国,诸侯国,非现代汉语中的民族国家。

2使有:假设之词也。即使有之意也。

3什伯之器:“什伯”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什伯之器”即可供什伯人使用或由什伯人共同协作才可以使用的大型器皿或器具。前者是大型的鼎或锅,后者是战争武器,如先进的战船或战车等。

4使:让也。

5重死:重视生命也。

6不远徙:不向远的地方迁徙。帛书甲、乙本均作“远徙”。王本显然是经过汉以后的人修改过的文字。远徙,即远离迁徙,与不远徙的意思相同。井田制时代,民众生活在一乡里颇能自足,无须向远地方迁徙。

7甲兵:即藤甲或铜甲之队伍,在老子时代属于先进的、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

8陈之:布防以炫耀它,“之”代指上文甲兵。引申为炫耀自己的国防力量。

9结绳:远古时代计算财富数目的简陋方式。上古时代财富有限,人的计算能力也有限。此为隐喻之言,即回归到简朴的生活,无须复杂的计算。

10此四句中甘、美、安、乐四个动词,皆意动用法,以自己所食为甘,以自己所服为美,以自己所住之所为安,以自己所处之俗为乐,皆不攀比也。老子批评过于鲜艳的五色,过于细腻的五味,过于细巧的五音,更反对疯狂的打猎行为。

11民至老死:即是从生到死。

12往来:即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迁徙也。今日中国社会的农民工潮以及各阶层向更好的地方移民,皆是“往来”也。

译文

让诸侯国面积变小,人口变少。

即使有什伯人使用的器具也封存起来而不使用,让民众重视生命而不轻意地向远地迁徙。即使有船与车等交通工具,[因国土面积变小]而没有乘用的需要;即使有铠甲部队,也没有布防炫耀的必要。让人们都回归到结绳计账的简朴生活时代。

[百姓]皆以自己所食之物为甘美,所穿服装为美好,所处的生活为安宁,所在之地的风俗为快乐。

相邻的诸侯国相互之间可以看得很清楚,鸡犬的叫声相互之间都听得到,民众从生到死都无须往来交易[,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