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四十四章,着重阐发一种重身与重生的生命哲学,这是道家哲学的一大特色。本章似可从三个层次来解读。第一层主要以身体与生命为基本的价值原点,考察人生在世所面临的名、利、得、失问题,以反问的句式,表达了一种肯定的意向,即相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而言,名、利、得、失都是次要的。第二层由重生的思想跳跃性地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过分吝啬名、利与得、失,过分聚积财富,一定会严重地损耗生命,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会丢失。第三层给出一个处世的原则:在观念上要树立一种知足、知止的人生哲学,从而确保自己健康、长寿地活着。

名与身孰亲1?身与货孰多2?得与亡孰病3

是故甚爱4必大费5,多藏必厚亡6

知足不辱7,知止不殆8,可以长久。

注释

1孰亲:何者更切近自己的生命。

2孰多:何者更有价值。

3孰病:何者更能产生祸患、伤害。

4甚爱:过分地吝啬。

5大费:更加严重的损耗。

6厚亡:更多的损失。

7不辱:不受辱。

8知止不殆:儒、道两家都讲“知止”的道理。《大学》讲“止于至善”,老子讲“知止于道”。道既是至善,也是至真、至美,而且还是一切生命的源头,含义更为丰富。“知止”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里,其实都是在讲安身立命的道理。不殆,没有危险。

译文

名誉与身体何者与自己的生命更切近?身体与财富何者更有价值?某些获得与某些丧失何者会更加给自己带来祸患?

实际上过分的吝啬一定会造成更大的损耗,过多的囤积财富一定会造成更多的损失。

知道什么样的状态是满足就不会受到无妄的侮辱,知道生命的价值应该安顿于何处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