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四十二章,可从四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从生成论的角度解释道生万物的具体过程。此处所说的“生”,非母生子之生产,而是思维借助语言的功能所表现出的衍生。作为实体的、先于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字之曰道,名之曰大。道、大之名号的确立,道为里,大为表,然皆是指称混成之物,故曰一。名字既立,与实体的混成之物构成名实之分,是曰二。由命名之行为——二衍生出混一之道,与有名字的道相对应而构成“三”。此“三”实为命名活动构成的一个衍生状态下的新的实体。而由此能动的实体去给万事万物命名,故万物得以从各自的名号中获得自己在语言中的独立性,故万物实为命名活动的衍生物,故三生万物。公孙龙《指物论》篇云:“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此句中第一个“指”字,即是命名的活动,是动态的,能指的,而这一动态的、能指的命名活动,不是已经固化的具体指称。故“三生万物”,实指命名、指称的动态活动衍生出万物之名,使无名的、浑然一体的存有本身得以在名言的世界里区别开来。由此,浑然存在因为命名而衍生出万有的存在者。故语言中的万物实际上是由命名活动衍生出来的。第二层揭示作为实体的万物,在构成要素方面的具体内涵及其稳定态的内在原因。万物在构成要素方面是阴阳二气构成的。某一物中的阴阳二气是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和,即某一物的暂时稳定态。第三层是讲万物存有的状态对于智者的启示意义,这种启示意义即是损益之间的辩证思维。第四层是老子对古典社会已有的辩证智慧所作出的新的引申,得出“贵弱”的新结论: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对待传统的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万物负阴2而抱阳3,冲气4以为和5。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6,而王公以为称7。
故物,或损8之而益9,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10。我亦教之:强梁者11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12。
注释
1此句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之“生”,为衍生。对于此句话中一、二、三数字的解释,综合历代注家的代表性说法,可以从三种进路去理解。其一,从道与言的进路来理解,一即是语言之中的道大或大道。语言中的道大或大道与混成之物的道体相对而成为二。《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天地物我,作为实体之物,可称之一。语言与这个一相对,称之为二。语言作用于实体之物,衍生出被命名之物,故称之为三。由语言与实体作用的三而生出有不同名称的万物。其二,从易学的进路去理解,一为道,类似太极,二为阴阳,亦可以代表乾坤、天地。天地合以降甘露,包括人类及其他一切动植物,是之为三。天地人参生万物。其三,从数学与哲学的角度看,道为一,是为“本数”。《庄子·天下》篇:“明于本数,系于末度。”数字之一即类似老子思想中之道,一切自然数从一开始,然后二,二之后有三。三为众,则由三而及万。号物之数以为万。故三生万物。三种注释的进路中,道作为一的说法是一致的,只是不同的思想进路对于二、三的解释有所不同。老子思想属于人类哲学开端时代的思想,含义多元,蕴涵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本书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解释进路当合而观之,可以较完整地解释这句话的丰富义蕴。
2负阴:背靠着阴。
3抱阳:拥抱着阳。此两句为比喻之言,即言万物由阴阳两种要素构成。
4冲气:阴阳二气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曰冲气。
5和:平衡态也。
6孤、寡、不穀:孤,少而无父者曰孤。寡,老而无夫者曰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年老无夫的妇女更为可怜。此处孤、寡二字引申为无所依靠,势单力薄。不穀,不善。穀,善也。《尚书·洪范》“既富方穀”。《诗·蓼莪》“民莫不穀”。此二处“穀”字,古训皆为善。侯王自称自己不善,实即今天人们谦称自己无德无能之意。
7称:名号也。
8损:本意为减少。此处作损害义。
9益:本意为增加。此作补益,给以好处解。
10教:诲也,告也。
11强梁者:强悍而以力胜人者。
12教父:即教甫,教诲的榜样。
译文
道衍生出一,一衍生出二,二衍生出三,三衍生出万物。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构成,平衡的阴阳二气成为物的稳定态。
普通人所讨厌的是孤、寡、不穀的状态与称谓,然而王侯王公却用这些字眼来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此达到警醒自己的目的]。
因此,世间万物有时因为减少反而得到益处,有时因为补益反而导致一种伤害。这就是古人给予我们的教诲。我亦给大家一个忠告:强悍而以力胜人者往往死于非命。我把这句话作为一句格言[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