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四十七章,在该章中,老子明确地反对经验之知,提倡“不行而知,不见而名”的一种特殊之知。这种特殊之知其实就是理性思维能力。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能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认识的,故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说法。因此,“不见而名”之所以能够成立,就在于“道”并不是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感知的,而是需要理性的认知才能把握的。“不见而名”其实是创造概念的能力,属于抽象的哲学思维与表达能力。而“不为而成”,即是他经常说的“道常无为而不为”的意思,亦即是依道而行,自然而然地就有好的结果。

在此章中,老子表现出浓厚的轻视经验知识的思想倾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与智慧的关系。

不出户1,知天下2;不窥牖3,见天道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5是以圣人6不行而知,不见而名7,不为而成8

注释

1不出户:户,门也。不出户,即不出门,在家里呆着。

2知天下:知,这种“知”应当是依道而推知的,并不是日常经验之知。天下,指天下变化的趋势,而不是天下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当然,我们亦可以说,老子是通过读书而了解天下的变化,或者坐在家里,有人向他汇报情况,他可以知天下之大事。即使如此,他所谓的知,仍然是一种间接之知。联系下文所论,老子此处所讲的知,只能是“依道而知”的推知。

3牖:窗户。

4见天道:见,非肉眼之见,而是理性上的认识、把握。天道,即大自然的根本法则。

5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句话主要意思是,对于具体的经验性的事件知道得越多,对于老子所讲的根本性的道的法则就理解得越浅薄。

6圣人:此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即是同于道者,或是玄德之人。与老子“绝圣弃知”所要弃绝的周文化传统中的圣人并不相同。

7不见而名:不见,即不通过经验去感知事物。名,命名也。王弼以为:“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王注得此句之正解。

8不为而成:不为,即无为,亦即依道而行,自然而然地会达到一种好的结果。

译文

不走出家门,就可以推知天下的大势;不从窗户向外观察天象,就可以领悟天道变化的法则。那些在外面走得越远的人,他对于道的领悟就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具体经验就能知道一切,不需要通过亲眼考察就能给事物之理命名,不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化的行动就自然地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