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五章,主要阐述了古代理想中的士者形象,其士者形象实际上是得道者的另一种表述。如果说孔子改变了古代“君子”一词的意思,使之由代表政治身份的人物转化成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形象。而此处老子则改变了古代“士”一词的意思,使之转化为一种得道者的形象。
本章可从两层来解读。第一层主要通过形象描述的方式揭示“古之善为士者”立体、丰富的精神诸面向。第二层主要在此基础上追问更为深刻的哲学道理,进一步揭示得道、守道者能够以道为榜样,浊而静之徐清,安而久动之徐生。而且正因为能够持守恒古大道,故能持旧貌而日新其德。
本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两句,历代注家意见纷纭,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未能结合本章之整体意思来训释此两句,二是未能紧扣老子道论、德论思想来训释此两句。本书的训释与翻译不同于历代注家,正是坚持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解释学原则。
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豫焉3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4,涣兮若冰之将释5,敦兮其若朴6,旷兮其若谷7,混兮其若浊8。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9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0保此道者不欲盈1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2。
注释
1古之善为士者:士,帛书乙本作“道”。本书从王本,不改。此实为老子以托古的方式阐发自己的理想人格,意谓古时候善于保持士的形象与身份的人。而“善为士”的善士形象,实是得道人之形象,亦是同于道、同于德之士人。
2强为之容:勉强地为他做一刻画与描写。容,以形象的手法为之刻画与描写,而不是概念式的定义。
3豫焉:即犹豫的样子。下文“犹兮”与此意思相同,都是用来刻画“善为士者”做事谨慎的一面。
4俨兮其若容:俨,衣冠整齐的样子。容,当作“客”字。
5涣兮若冰之将释:春季之时,冰将融化时那样悄无声息的变化,融于水中,不着痕迹。此句喻“善为士者”将自己融化于众人之中,亦是“和光同尘”之意。
6敦兮其若朴:敦,厚也,实也。朴,树木伐倒而未制成器皿的原始状态。喻善为士者的古朴纯真之情。
7旷兮其若谷:指古之善为士者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
8混兮其若浊:老子反对世人察察、昭昭,提倡和光同尘,故善为士者能包容各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其德仿佛如浊水。
9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谁也。能浊以静,能够保持混浊之样态而又能够保持道之静。以,作为连词,而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句中“以”字,俞樾认为即与“而”相通。清,道之清静也,“清静以为天下正”,故“清”非水之清澈意义上的清。
10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安以久动,安而久动也。道之运行无声无嗅,周行而不殆,故曰安而久动也。《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老子此言,大旨与之相近。徐生,道生万物,按照季节、类型来依次展开,不是暴生暴长。全句意谓:谁能效法道无声无息地运行而让事物按照它们固有的节律生长呢?
11盈:满也。引申为鼎盛状态。
12能蔽而新成:蔽,旧也。能蔽,即守道也。新成,日新不已也。能蔽而新成,即是说能持守恒古之道则能日新不已。夫物芸芸,新成也。各复归其根,归于道也。
译文
古时候善于做“士”的人,微妙而深达于道,不能够完全地认识他。正因为不能够完全地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用形象来描述他。他小心谨慎像冬天行走于河流之上,警觉戒慎像敬畏四周的邻国一样,严肃拘谨像在他人家做客一样,消解自我于大众之中像春天时节冰慢慢地化为水一样,敦厚朴实得像未经雕琢的木材一样,胸怀宽广得像山谷一样,混然不分像一潭浊水一样。
谁能够既像浊水又能心静而达到道之清静呢?谁能够既安宁又活力长久而达到道之舒徐地生长万物呢?大概只有保守此道而不想让事物达到鼎盛的人吧。只有让事物不达到鼎盛状态,才能够做到常旧而常新。